王府井霞公府除了自身建造工藝的精湛品質,讓許多巔峰人士樂于在此安家,還在于這方寶地的紫禁龍氣和文化底蘊。比如逛公園,從長安街北京飯店北側的霞公府出來,往西步行1300米,路過天安門,15分鐘后就能抵達有六百年歷史的著名公園——中山公園,走進去,廊檐下,古柏旁,處處都是歷史故事。


千年古柏下的歷代風水寶地
霞公府與中山公園分別坐落在天安門的東西兩側,這塊寶地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這里曾經是幽州城東北郊的一處古剎,遼代擴建為興國寺,元代又改為萬壽興國寺,是元大都最為雄偉的寺廟。今天中山公園的社稷壇南門外,巍然屹立著七棵參天古柏,郁郁蔥蔥的綠冠高達20多米,它們是遼代興國寺僧人種下的,已經1000多歲了,被稱為“中山遼柏”。這其中最東邊的一棵古柏最是奇特,在它粗干的裂縫中,竟又生長出一棵高大的國槐來。槐柏兩樹,枝繁葉茂,青黛交映,情趣盎然。它們已天然共生三百多年,是園林中罕見的珍品,人稱為“槐柏合抱”,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奇觀”之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興建紫禁城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將萬壽興國寺辟建為社稷壇。社稷壇自此成為明、清兩代皇家禁地,是皇帝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權王土和國家收成的象征。清政府退出歷史舞臺后,1913年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以解放思想、移風易俗為目的,倡導公園開放運動,經與前清皇室交涉,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自此,北京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園誕生了。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1928年中央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
北平頂好的地方是中山公園
梁啟超先生說:“一日不到公園,則精神混沌,理想污下。”中山公園優美的環境讓人神清氣爽,恬靜的氛圍使人心靈寧靜。1914年中央公園開園之初,以朱啟鈐為首的董事會確立了“依壇造景”的建園方針和“清嚴偕樂,不謬風雅”的辦園主旨,短時間內完成對公園大面積的整修,開辟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還鑿開東壇門的圍墻,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這次整修保留五色土壇、殿堂、城垣等古建的同時,對園中盤根錯節、蒼翠蓊郁的數百株千年古柏進行了必要的保護,并在此基礎上廣植花木,以牡丹、芍藥、丁香、海棠最盛,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正式對普通民眾開放。有記錄稱每值繁花盛開之際,市民傾城出動,競相賞玩,每天還有“觀花專列”從天津來往北京,專為天津游客來中央公園賞花之用。
數年間,昔日荒蕪的社稷壇逐漸成為水木明瑟、綠樹成蔭的城市公園,作為西風東漸的產物,中央公園也是展示西方新事物的窗口,園區陸續增添了照相館、咖啡館、西餐館、臺球房等配套設施,這些新鮮玩意兒吸引著游客們的目光,人們熱衷于前往公園親自揭開這些洋貨的神秘面紗,游客往來、絡繹不絕。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山公園里,上至總統,下至平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休閑場所。有人曾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北平,北平頂好的地方是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是霞公府詩意生活的一部分
春天的清晨,天際線露出魚肚白,從霞公府的家門出來,或是走在紅墻下,或是走在菖蒲河公園里,十分鐘后,正好行至天安門廣場。一縷金光從東方射來,雄壯的衛兵莊嚴地升起五星紅旗。每天早晨看升國旗是霞公府居民一種獨有的生活方式。再往西走幾分鐘就是中山公園了,慢跑、散步、練太極拳、打羽毛球……身旁的古柏已經佇立千年,樹下曾上演過一幕幕歷史故事,有遼、元兩代的香火繚繞、高僧講法;有明、清兩代的帝王祭祀;有民國時期的名人云集;更有新中國偉人留下的腳步。閑暇時踱步到中山公園賞玩,不僅是霞公府居住者放松身體的休閑活動,更是讓心靈翱翔于歷史的時空中,豐富頭腦的益智之舉。
這就是居住在霞公府,居住在王府井的魅力所在,歷史與人文的精彩故事就融入在日常的生活中。當天氣晴好,踱步出門,不經意間就能發現精神生活之美。




關于霞公府:霞公府是建造在北京紫禁城旁的頂級人文宅邸,身處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王府井文化商業街區。霞公府名稱沿用晚清貴族載霞府邸舊名。其建筑規劃由實力雄厚的中元國際工程公司完成,室內設計邀請了著名的“新裝飾主義”領軍人邱德光先生主持。霞公府定位于為巔峰人士提供在中國經濟文化核心區域的頂級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將為您提供一個充滿文化內涵和頂級生活品質的溫馨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