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即將來臨,人們擔心的霧霾天又開始頻繁起來。事實上,從本月20日開始,京津冀部分地區就已出現了霧霾天氣,且根據氣象局預報數據來看,未來幾日也或將再度出現輕、中度污染。隨著天氣狀況的改變,空氣凈化器產品再度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不少經銷商開始重新做起了相關促銷活動。
不過,著眼于空氣凈化器市場的整體發展來看,在結束了“恐慌性”購買期后,加之大氣環境治理的效果顯現,該市場已由井噴式發展轉向了“冷靜期”。在業界看來,空氣凈化器市場未來的發展走向也不再完全取決于天氣狀況,向高質量的邁進與細分市場的轉型都將助力該市場的不斷完善和開拓。
“藍天”致使市場低靡
回顧空氣凈化器產品的“走紅”史,不得不提及我國前些年來肆虐的霧霾天氣。有資料顯示,在2013年的1月份,霧霾天氣曾籠罩了全國30個省(區、市),首都北京更是幾乎每天都在遭受空氣質量問題的困擾。
一時間,“霧霾經濟”應運而生。原本多應用于醫院、工廠等公共場所的空氣凈化器,當與“除霾”掛上鉤后,立刻成為了家用市場“寵兒”。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數據顯示,空氣凈化器市場銷量從2011年的112萬臺到2015年的352萬臺,五年之內增長了214.2%,年復合增長率達42.84%。
有業內人士曾對記者表示,空氣凈化器市場的火爆期緣于消費者的“恐慌性”購買行為。當面對較為陌生的霧霾天氣,且危害報道不斷時,內搭過濾網可將PM2.5可吸入顆粒物進行過濾的空氣凈化器便成為了廣大消費者眼中的“救命稻草”,產品普及率得以迅速飆升。
但當大氣治理工作展開后,空氣質量的明顯好轉也致使空氣凈化器市場發展開始“掉頭”。
從去年情況來看,以北京地區為例,“藍天”次數明顯增多。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26天,比2016年增加28天;重污染日23天,比2016年減少16天。這直接影響到了空氣凈化器市場的表現,根據調研機構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在2017年第四季度,北京地區空氣凈化器銷售額同比下滑達57.6%。
增長明顯放緩趨勢一直持續到了今年,據調研機構中怡康數據顯示,2018年1-6月空氣凈化器零售市場整體規模225萬臺,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8%。另外,結合天氣因素以及現階段的產品認知度等,奧維云網預計,今年下半年空氣凈化器市場不容樂觀,全年市場銷額或達到132.5億元,降幅整體收窄至-18.2%。
盡管行業的發展短期內不被看好,但家電行業觀察人士梁振鵬對記者表示,實際上消費者對于空氣凈化器的需求還是可觀的。一方面,霧霾天氣仍然存在,且不排除個別地區還將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另一方面,空氣凈化器不僅是應對霧霾問題,其還可有效“對抗”多種空氣污染源,例如甲醛、花粉、粉塵等,產品的應用場景較為豐富。
打開銷路“不看天”
事實上,許多空氣質量高于我國的國家,空氣凈化器的普及度卻并不低。這也就意味著,天氣狀況不是絕度的影響因素,我國空氣凈化器還需要進一步培育。在這個過程中,質量邁進與轉型探索成為著行業發展共識。
在行業飛速發展的時期,眾“玩家”紛紛涌入賽道,空氣凈化器產品良莠不齊的現象隨之產生。通過各大平臺搜索不難發現,空氣凈化器的價格動輒一兩千元,價位高者達上萬余元。在不菲的售價背后,消費者難以判斷其質量是否“物有所值”,甚至不好辨別安全屬性。
高毛利率下,記者梳理發現,空氣凈化器產品的抽檢不合格率也一直不低。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劉清曾對外表示,我國空氣凈化器市場每年約有500萬臺的銷售量,這其中有約30%的產品不合格。
不只是小品牌產品的質量難以保證,國產大牌產品也有“中招”,且進口產品也難過質量關。國家質檢總局數據顯示,2017年4月至10月,在抽查的進口空氣凈化器的73個批次中,檢出不合格28個批次,不合格檢出率高達38.4%。
業界認為,空氣凈化器行業的魚龍混雜也是導致市場嚴重下滑的因素之一,眾企業在堅守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應共同打擊“撈快錢”等擾亂市場的行為,為行業發展營造出良好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空氣凈化器的高端化發展初露端倪。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在今年的十一促銷季中,空氣凈化器線上高端零售額占比為13.8%,同比增長2.1%;線下高端零售額占比為39.4%,同比增幅5.0%;高端零售額增幅在整個行業內都表現較為突出。換言之,空氣凈化器企業不只是要保證基礎產品質量,高端化轉型也成為了下一個“發力點”。
除了行業質量的邁進以外,梁振鵬認為,空氣凈化器企業還應從功能、細分場景中尋求突破口。面對人們對于空氣質量越來越高的要求,室內空氣污染也成為了問題所在,尤其是新裝修后的房屋是“重災區”。主打除甲醛、除菌、除塵螨等多元化功能的產品具備了一定的市場潛力;同時,細分領域的布局也擁有著成長空間,例如公共場所的商用新風系統、車載空氣凈化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