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ABI Research預測,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在2021年將突破千億美元。隨著智能家居領域邊界被不斷拓寬,涌入掘金的企業也持續增多。縱觀全局,以智能音箱為代表的智能單品,成為多數企業的入局支點,充分競爭也讓智能單品市場呈現白熱化勢態。目前,大勢所趨的智慧成套,成為行業升級和企業轉型的必由之路,包括亞馬遜、海爾、小米,都已開始布局差異化,意欲突圍。

智能單品持續快速引爆 市場競爭呈現白熱化態勢
比爾·蓋茨曾在《未來之路》中斷言:“在不遠的未來,沒有智能家居系統的住宅,會像不能上網的住宅一樣不合潮流。”
2014年,Google率先拋出32億美元收購智能硬件企業Nest;同年,SAMSUNG、LG相繼推出智能家居平臺;隨后,搭載智能語音交互技術的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發布,為全球智能家居熱度引爆補上臨門一腳。
而今,全球智能家居正朝千億級市場進發,這主要歸功于以智能音箱為首的智能單品,在C端市場的增量提拉。調研公司Canalys數據顯示,2018年底全球智能音箱數量將達1億臺,而去年這個數字只有4000萬。
隨著消費電子、互聯網、乃至運營商等產業鏈關聯方的紛紛進場,智能音箱的強勁勢頭延續到了國內,并形成較為穩固的市場競爭格局。包括京東以渠道資源助推的“叮咚音箱”;風靡娛樂短視頻軟件的“天貓精靈”和“小愛同學”;百度小度智能視頻音箱等……數據顯示,國內智能音箱9月銷量達到46萬臺,而智能門鎖、智能鬧鐘、掃地機器人等小家電,也呈現茂盛增長勢頭。
智能單品的爆發不無原因。智能家居作為新興藍海市場,消費者亟待市場教育。而成本、門檻“雙低”的入口級小家電,契合大多數企業“流量為主 利潤為輔”的試錯期戰略,成為入局的敲門磚。但企業的集中涌入也加速了這塊“舒適區”的競爭飽和,企業逐步探及產品創新的天花板,同質化現象層生,價格戰成為主旋律。
企業向智慧成套轉型 海爾智慧家庭落地成果突出
隨著智能單品市場呈現白熱化,智能家居主戰場開始向智慧成套轉移。原因在于,智能家居的最終形態是全屋成套產品通過聯通、協同提供主動智慧服務,而多品牌、多標準間的智能單品,難以通過拼接形成完整的服務場景。
亞馬遜早有準備。其自2014年發布Echo音箱之后,便埋頭于智能語音助手Alexa的軟件和技術開發。9月份,亞馬遜連續發布智能手表、微波爐、智能插座等系列產品。顯然,作為互聯網電商龍頭,亞馬遜意圖借助渠道優勢,將入口級產品作為Alexa的鋪設載體,“從軟到硬”布局智慧成套。但亞馬遜的戰火并未燃及國內,目前打造的小家電陣列,也還像是“預備軍”。

小米的成套戰略與亞馬遜相仿。在旗下智能音箱“小愛同學”揮鞭越馬的同時,其也在推出價格厚道的空氣凈化器、路由器、智能門鎖等細分單品,廣鋪入口。體量龐大的手機用戶流量是小米的先天優勢,此外,通過“參股不控股”整合210余家企業打造的閉環生態鏈,小米智能硬件也在盡可能豐富品類。不過,小米生態鏈企業多專注于小家電產品研發,在大家電硬件制造方面略顯單薄,這在小米智能家居“全家桶”不及3萬元的價格中也得以體現。
區別于亞馬遜、小米“由軟到硬”的轉型策略,海爾的智能家居探索依托其硬件制造優勢,從一開始就聚焦全屋成套,并不懈布局生態。目前,海爾的“4+7+N”全場景智慧成套方案覆蓋廚房、客廳、臥室、浴室4大空間,產品品類覆蓋空氣、用水、安防、娛樂等各個領域,且所有硬件相互實現聯通協同,并支持用戶隨心定制家電配套。
硬件是基礎,海爾更大的布局在生態,海爾目前做的是全開放、兼容的資源生態,對其他品牌硬件或服務資源方持包容態度,集眾人之力,共同提升用戶端智慧家庭的使用體驗,達成雙贏乃至多贏。譬如,海爾基于RFID技術、衣物品牌、洗護品牌等資源,打造多方合作的“衣聯網”平臺,能夠通過洗衣機,實現一鍵購物、衣物識別洗護等場景服務,并且功能會隨著資源拓展持續迭代。這是開源生態的便捷之處,也讓海爾在落地方面少走很多彎路。據了解,海爾智慧家庭成套銷量已經破500萬戶,數萬、數十萬成套大單連續不斷。

放眼全球智能家居,不論是從智能單品轉型成套,還是堅持己見埋頭向前,企業間難分孰優孰劣,只有路徑之別。它們的最終目標,還是那對于物物相連的美好期冀。即便我們還遠未探及這片遼闊市場的邊界,但目之所及,5G技術的興起又將為企業提供新一輪機遇。可以明確的是,我們正跟隨這些企業的一步步試錯和探尋,向著未來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