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巨頭的下鄉,匯通達,更懂中國農村。”
筆者經過研究、對比發現,在諸多農村電商企業中,總部位于江蘇南京,以經營家電品類為主的生態電商匯通達,自2017年以來,拋出了很多現象級的新模式、新玩法,不斷打造多方參與的農村創新價值鏈。
從最初的家電銷售到農村金融、新能源戰略進村,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微物流變革、對標村淘的農產品上行,再到POP平臺開放、發力農資板塊培育“億元區域服務平臺”,一系列操作讓匯通達在業界逐漸鮮明起來。

匯通達會員店
匯通達模式和阿里村淘有本質上的不同
作為阿里“跨境貿易、大數據、農村淘寶”重要戰略之一,村淘自2014年推出“千縣萬村”計劃、尋找“村淘合伙人”之后,2017年又不斷加碼布局,推出“興農扶貧”頻道,強化直供直銷新鏈路。
村淘采用縣級服務中心+村級(推廣)的方式,側重平臺的搭建和運營,無論是商品還是物流幾乎都是仰賴第三方提供。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將城市電商復制到農村市場的模式,能否在差異性極大的農村熟人社會扎根,有待考驗。
不同于村淘,匯通達是怎么玩兒轉農村市場的?
在深入接觸匯通達創始人徐秀賢之后發現,他有一套自己的商業邏輯:農村電商,絕不僅是把商品賣給農民這么簡單,應該思考如何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因地制宜賦能農村經濟實體,激活農村經濟。

匯通達會員店
作為互聯網“泥腿子”團隊,自2012年以來,匯通達陪伴農村夫妻店一同成長,用互聯網技術“武裝”他們,用規模經濟加碼農村零售江湖。截至2017年上半年,會員店飆升到71000家,覆蓋城鎮數量14600個,市場目標區域覆蓋率達69%。只做“商品買賣”的夫妻店,也變成集供銷社、信用社、郵局、快遞點、維修站等功能于一體的O2O本地化服務提供商,1年以上的會員店平均同比營收增幅超過30%。
找到農村電商最大的“流量入口”
也就是說,匯通達沒有像村淘、京東一樣將農村市場的開拓假手于人。匯通達更懂農村的表現在于,它抓住了農村流通體系的水龍頭,也是農村最大的“流量”入口——鄉鎮夫妻老婆店。
數據顯示,有近6億的農村用戶存在不信任網絡與不會用網絡,尤其是在大家電消費上,會持續信賴原有的購物模式——鄉鎮夫妻老婆店,找熟人購買。可以說,目前在農村,離這些流量最近的、最大的流量入口,依然是傳統傳門店。農村社會零售總額的85%也握在300多萬的夫妻店手里。但由于電商的沖擊,這些門店也積極謀求“互聯網+”的升級與轉型。
匯通達的做法是用互聯網工具和思維改造傳統的夫妻老婆店,以生態平臺賦能、提升夫妻店在商品、營銷、管理、資金、服務等方面的能力,并通過流通、稅收、人才“造血”當地。
不同于被社會形態、消費習慣、物流成本阻礙的下鄉巨頭,匯通達找到了天然適應農村市場且擁有強大自驅力的戰略杠桿,并堅守使命,不斷深耕逐步扎根廣袤的農村市場。
搶先村淘布局三大關鍵業務
今年以來,村淘三大關鍵業務不斷發力:堅持打通農產品上行、消費品和服務生態下行;深化大數據以銷定產;打造國內鄉村物流線路共享系統,以共享物流實現村村物流通。
“城市電商復制到農村,更多是為工業品下行提供了通道,并未實現真正的農產品上行的雙向流通。”業內人士表示。而匯通達則做了有益的嘗試。
江西贛州區域服務平臺的負責人陳慧,在進入匯通達體系不久,嘗試著銷售贛南臍橙。當時沒刻意的宣傳,只是將產品發布在匯通達商城,試水銷售一天賣掉了2000多斤,這讓他非常意外和震撼。除了臍橙之外,還有浙江分公司在線上售賣的嵊州水蜜桃、蘇南分公司在線售賣的寧夏枸杞等農產品。
農產品上行的本質是提高農民在產業鏈上的博弈能力,這不僅需要渠道平臺,更需要本地化服務商的大力支持。匯通達借助利益捆綁平臺合伙人,實現了以農產品在線上平臺的零售切入,有利于精準匹配供需,將資源價值最大化。這種自主驅動的業態疊加,有望在未來形成規模化和品牌化,直接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村大件商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也得到有效解決。不同于菜鳥鄉村物流和地方物流的合作,匯通達盤活夫妻店的閑置人力、運力資源,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派單、調配,靈活性、適配性更強,也更具備農村熟人社會人情味的紐帶連接。目前,匯通達“微物流”已覆蓋安徽、山東、湖北三省,日均訂單超1200件,環比7月日均增長近140%,預計到9月底將在安徽完善近300個具備共享物流配送的鄉鎮夫妻店。
更重要的是,匯通達在農村商業文明、農村新消費方面,有著長期深入的研究洞察,掌握了覆蓋全國、縱貫各級鄉鎮的消費數據。并以大數據帶動征信,布局農村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業務。從長遠來看,它將獲取完整的農村生活消費圈數據,指導未來的戰略布局。
有專家指出,在發展農村電商的大方向下,如何將農業供給側改革和地方經濟的激活、賦能緊密結合起來,匯通達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