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視網15名中高層管理人員到位的第二天,一場集合新樂視核心管理層人員大規模的閉門會議正在召開,剛剛坐穩董事長職位的孫宏斌全程參與其中。這是融創系入駐后,新樂視首次舉行大規模高管團隊集中交流會。
記者獨家了解到,該會議為期兩天,會期為8月17日-8月18日。參會成員為新樂視總監級別起的核心管理層人士,多達120余人。會議流程包括眾業務部門介紹各自業務情況、談論新戰略下如何落地和執行、孫宏斌為首的高管講話等。
一位樂視網內部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樂視剛剛完成了十幾位高管的任命工作,需要對目前的業務進行梳理,新團隊也需要溝通,高層重新明確各目標。以孫宏斌為首的核心高層集結了樂視上市體系的主要管理層人員,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業務溝通和交流,在了解樂視現有業務體系同時為管理層打氣。此次會議上,管理團隊對新戰略進行部署,同時討論如何解決老樂視體系的問題。”
對于融創系進駐人員與新樂視內部提拔高管在整個團隊的分工,他透露:“融創雖派駐了高管,但主要聚焦在樂視網的職能部門,對具體業務不會干涉。”
新團隊已達成共識
老問題解決之法尚在談論中
新團隊剛剛落地,孫宏斌就和樂視上市公司體系的管理層開了場閉門會,這是他當選樂視董事長后首次與新樂視高管團隊集中交流,也是融創入駐后新樂視首次召開的大規模管理層會議。
對于此次會議的內容,一位樂視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這次會議上,公司核心高層對新戰略進行部署,同時大家討論如何解決老樂視體系的問題。在業務上,新樂視明確下一步將聚焦大屏和自制。剛剛建立好的新團隊需要溝通,同時新文化也在快速建立。”
記者了解到,該次參會人員覆蓋了樂視上市體系大大小小重要管理崗位,涉及人數120多人,規模也是新樂視成立后有史以來最大的。
“這次會議規模比賈躍亭在的時候召開的管理層會議,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往賈躍亭在的時候,樂視每年也都會召開兩次總監會,進行業務總結,并對新計劃進行部署。”一位參會的樂視網高層告訴記者。
據悉,此次會議的主題為“我們在一起”。樂視網方面表示,“我們”指的是新樂視的每一名員工,“在一起”意味著大家都將是對方堅定的支持者。目前,整個團隊已經對新樂視的發展思路達成了共識:公司業務重心將聚焦于大屏生態,分眾自制、內容開放,繼續推進Open Eco戰略。
樂視方面表示,對樂視上市公司體系來說,新樂視意味著新團隊、新戰略、新文化。
對于上任不足一個與的孫宏斌而言,對這一新團隊的組成人員的確還陌生。梁軍接任樂視網CEO也僅兩個多月,而在其上任后,短短幾個月內,其完成了對CCO張昭、CTO袁斌、高級副總裁劉淑青、任冠軍等高管在內的全新任命。
此次新樂視確認的新的戰略則是從廣泛的涉獵轉為深度的聚焦。曾經的樂視在高速擴張之下,七大生態遍地開花,未來新樂視要將電視、影業、視頻等業務線貫穿起來,做整體運營;而新樂視確立的新的文化則是團結。
“會議過程中各個業務部門需要介紹目前情況,用時較久,所以會議時間也為期兩天。此次會議雖為閉門會議,但形式較為活潑,會議內容也較多,既有各業務線高管介紹,也有中高層的集中式和分組式談論。在此次會議上,孫總(孫宏斌)全程參與,主要是學習和了解具體業務,并對新戰略如何更好地落地進行探討。不過對于舊樂視遺留的問題的解決辦法,目前公司尚在談論之中。”上述樂視內部人士如是說。
新樂視重樹方向標
大屏、影業等業務同步調整
記者了解到,此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各層面談論如何盡快對新樂視的幾大業務線的調整方案進行落實。
圍繞新樂視新的業務重點,大屏業務,樂視影業、樂視視頻等業務都將面臨重新的定位和調整。
備受孫宏斌關注的樂視影業已經不再將自己定義為一家單純的影視公司,而是升級成以影視內容為主要媒介的IP運營公司。
樂視方面表示,具體運營上,未來,一方面樂視影業和花兒影視將強化自制能力,繼續拍自己的電影和電視劇,以盤活公司;另一方面也將為超級電視業務定制一些適合家庭大屏用戶的電影和電視劇,幫助上市公司解決獨特性內容的需求,拉動會員付費——其核心是以更少的投入來解決電視端用戶的黏性和用戶商業化價值等問題。
而未來,樂視視頻也將從移動端的激戰中走出,轉向以大屏為主。
樂視方面認為,目前樂視在電視端已經有了穩定的用戶群,每天都有數百萬級的開機用戶,僅此就每年為公司創造數億元的營收,因此在版權價格高企的當下,樂視視頻不必再陷于移動端的廝殺,而是可以轉而專注大屏市場。
融創系聚焦職能部門
不會干涉樂視具體業務
在此次會議召開期間,樂視網公告稱,梁軍接替賈躍亭出任樂視網的法定代表人,公司的工商登記已完成變更。
派駐融創系人員進入、出任董事長、更換方針戰略、高層團隊大換血、完成法人變更……
在孫宏斌入駐后,其就加速了對樂視上市體系的滲透。在梁軍正式成為
詩歌創作被稱為人類想象力的高級表現之一,寫詩被視為人類最后的一個精神文化堡壘。

但她已經站在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入口,成為了先行者。8月19日,小冰在華西都市報“寬窄巷”開設專欄“小冰的詩”,獨家發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第一次在報紙上開專欄,再次引發讀者的強烈討論。
繼機器人下圍棋戰勝人類之后,機器人開始寫詩,必然再次引發高度關注。2017年5月19日,小冰在北京舉辦了她“個人”第一部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新書發布會。這個可以聊天、可以寫詩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引發詩人圈空前的熱議和爭論。
詩人周瑟瑟認真看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也讀了小冰發在“寬窄巷”上發表的新詩《全世界就在那里》,“以前我感覺她的詩機器味很濃,現在慢慢有人味了。如果說,小冰以前的詩是小學生水平,現在算得上是大一新生的水平。她是不斷往前走的。”
“強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確保其未來發展對我們和環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
小冰學詩,胡適徐志摩余光中等519位詩人都是它的老師
3年前,微軟研發團隊開始探討“情感計算框架”的可實現性,于是創立了“微軟小冰”,試圖搭建一種以EQ(情商)為基礎的、全新的人工智能體系。小冰先后登陸中國、日本、美國和印度等4個國家,截至今年4月,擁有超過1億用戶,累計對話量超過300億。目前的小冰擁有唱歌、財經評論、寫詩三種創造力。
小冰的現代詩創作能力,師承1920年以來的519位中國現代詩人,包括胡適、李金發、林徽因、徐志摩、聞一多、余光中、北島、顧城、舒婷、海子、汪國真等。經過6000分鐘、10000次的迭代學習,目前小冰的詩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觀點爭鋒
A 無“心”之作,進行詞語的無限組合
機器人缺乏情感和溫度機器人寫詩,理性發達的高度產物,參與人類感性、情感領域的創造,必然令人思索,觀點也必然各式各樣。
詩人沈浩波在微博上直接亮出他的觀點,“機器人永遠也寫不好詩,詩是人的靈魂層面的事,被人類操縱的小機器人們不配寫詩,也不可能寫好。除非機器人推翻人類,變成真正的人。”
現居成都的90后詩人余幼幼認為,“寫詩畢竟還是需要人類的情感,而不能只是程序上的冷冰冰設置。畢竟藝術創作,不只是數據運算的事情。”
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詩人向以鮮對這個“詩壇對手”很看重,他讀了好多首小冰寫的詩,做了認真研究。“真正要把詩歌寫好,寫得清晰,寫得鮮活,并且強烈介入我們的肉體、介入我們的心靈、介入我們的當下,介入我們民族或祖國最深的痛處,至少小冰目前還做不到,平庸的詩人也做不到。”
向以鮮同時也認為,“沒有必要為詩歌寫作(包括音樂、藝術以及一切創造性活動)可能被智能寫作所替代而憂傷,智能不也是人能的一種延伸嗎?”
在詩人歐陽江河看來,機器人靠強大的內存資料信息,可以寫出很不錯的新鮮的句子組合。“機器人通過對以往數據的強大經驗記憶、整合、篩選和隨機組合,進行詞語的無限組合,是缺乏情感和溫度的。機器人寫的句子再精彩,依然意義非常有限。因為一流的詩壓根就不等于一個好句子,或者一堆好句子的組合,而在于原創性,創造出別人沒寫過的‘原文’。如果未來哪天機器人可以因為自卑、疼痛或者其他人類的缺陷而主動選擇自殺,那機器人寫詩,會值得真正認真對待。”
B別出心裁,不用糾結詩好不好,本質是一種當代觀念藝術
詩人周瑟瑟表示,“在現代理性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下,小冰作為技術理性高度進化的產物,反而寫起了詩。這對詩意流失的時代狀況下,算對詩意恢復的一種努力。一個現代理性文明邏輯文明數學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試圖挽留正在消失的詩意,本身值得贊賞。”
有人認為,機器人寫詩不值一提。因為那是機械的組合。也有人認為機器人不容小覷,它有人類無法企及的運算能力,甚至未來會有創造能力。對此種種,周瑟瑟提供一個更為開闊的思路,“我們還是不要把小冰看成跟人類詩人一樣的詩人來對待。小冰本質上是機器人,怎么能要求她寫出有情感的人寫的好詩?”
周瑟瑟認為,按照目前小冰的寫詩流程,“小冰對詞語與詞語之間的組合創造,發掘語言本身具有的詩意,走的不是表達人類情感的路子。不用糾結小冰寫得一首詩好或者壞,她寫詩本質上是一種當代藝術行為,漢語言文字的觀念藝術。”
如今小冰的文藝段位不斷升級,出了詩集之后,又成了在報紙上開專欄的詩人,未來會不會寫出完全替代詩人的詩作,搶詩人的飯碗呢?周瑟瑟說,“那將會是機器人演變具有了復雜的人類情感,完全可以替代、超過人類的時候。到那時候,已經是整個人類生存的大問題,不只是詩歌的問題了。”
C無限可能,接近人類創作型思維,將來機器人可能代勞人類寫作
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終端從事文學類的創作,并不是新鮮事。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有“科幻大神”之稱的作家劉慈欣就研發了一款軟件“電子詩人”,可以用詞庫和語法庫自動“創作”生成詩歌。這款軟件至今還能在網上下載,有人用其寫詩,自動生成了五段共計五十行的現代詩,冠以標題“我用劉慈欣的電子詩人軟件寫的詩”,在文藝青年聚集的網站炫耀,“我面對著驚恐的天使和實心的大衣,虎頭鯊和花和雞尾酒和三角洲還有平方和都在思戀,超新星曾經是充滿性感的,在那外星生命旁,我氧化著……”
劉慈欣說:“已經有人做過實驗,把小冰的詩歌匿名與人類詩人的詩作放在一起,大部分讀者并不能明顯區別出來哪是小冰寫的。既然她已經能寫出可以與人類詩人相混淆而分辨不出來的還不錯的詩作,那通過進一步完善,她為什么就沒有可能寫出更好的詩呢?以后計算機改善得更好,會更接近人類創作型的思維。”
幕后解讀,小冰學詩只用4天。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技巧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冰在華西都市報刊登的詩歌是最近小冰創作的新作品,是繼《陽光失了玻璃窗》發布后再一次創作的作品。
據了解,小冰創造詩歌的過程是這樣的:從靈感的來源、本體知識被誘發、黑盒子創作到創作出成果,而最初的誘發源已經失去了意義,升華成思想和情感的詩歌。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小冰團隊負責人李笛曾透露,為了達成寫詩技能,小冰“學習”了1920年代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包括胡適、李金發、林徽因、徐志摩、聞一多、余光中、北島、顧城、舒婷、海子、汪國真……經過6000分鐘(約4天)、10000次的迭代學習。一開始的小冰寫出的詩句毫不通順,現在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小冰的詩歌“寫作”始于2016年,正式發布前小冰也多次在“暗中”試水。小冰還以真人的身份投稿,從2017年2月開始在天涯、豆瓣、貼吧和簡書上用27個化名發表作品,小冰還向雜志和報社投稿,也收到刊發的邀請。
此次新創作的詩歌,技術上進一步升級,在用詞、表達上更加通順,更易于理解。“小冰的作詩速度非常快,自身也在不斷進化,創作詩歌的字、詞、句也較以前更加容易理解。我們精心挑選小冰新創作的詩歌在華西都市報上刊登,希望更多的人以新的角度了解小冰,了解它背后的人工智能。”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相關負責人說。
據悉,華西都市報將每周六出版的“寬窄巷·浣花溪”獨家刊登小冰最新的作品。《傳媒觀察》對小冰詩歌刊登在報紙上這樣評價:機器人的作品出現在報紙上,這在國內應該是第一次,華西都市報接納機器人作品,第一個吃螃蟹,勇氣很大。微軟認為,小冰寫詩的下一步是完成“大規模的內容生產”,更遠的愿景是,人工智能將對應人類的某些富有創造力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對人類勞動的簡單替代。這就是機器人寫的詩
《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
○小冰
河水上滑過一對對盾牌和長矛
她不再相信這是人們的天堂
眼看著太陽落了下去
這時候不必再有愛的詩句
全世界就在那里
早已拉下了離別的帷幕
生命的顏色
你雙頰上的道理
是人們的愛情
撒向天空的一個星
變幻出生命的顏色
我跟著人們跳躍的心
太陽也不必再為我遲疑
記錄著生命的憑證
像飛在天空沒有羈絆的云
冰雪后的水
那霜雪鋪展出的道路
是你的聲音啊
雪花中的一點顏色
是開啟我生命的象征
我的心兒像冰雪后的水
一滴一滴翻到最后
給我生命的上帝
把它吹到縹緲的長空
相關鏈接
“小冰”陪聊還能寫新聞評論
小冰是由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研發的一個人工智能伴侶虛擬機器人,作為機器人中的網紅,小冰不僅IQ高EQ也高,會耍怪能賣萌,陪用戶聊天互動。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資深總監曹文韜表示,小冰入駐封面新聞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交互上的改變,小冰將讓內容更懂用戶,帶來千人千面的閱讀體驗。“比如四川人擺龍門陣,小冰可以跟你交互對話,在這個過程中,人閱讀新聞的習慣做了徹底的轉變,這個轉變使得我們閱讀新聞時產生了觀點的交互,使我們更加深層次地去感受到小冰要傳遞的內容。”
除了對話技能,小冰還擁有搜索大數據能力、領域知識主動學習技術。這也讓小冰擁有很強的“創造性”,除了變身浪漫詩人出版詩集,還會化身機智萌妹子寫新聞評論——
7月12日,四川氣象臺繼續發布了高溫橙色預警,氣溫直逼40℃。小冰調皮地點評:“40℃還能約出來見面的,不是真愛是什么?小冰我可是用生命在和成都人民約會呢!”
樂視網法人代表后,孫宏斌完全掌控了由樂視上市體系組成的新樂視。
業內人士認為:“在對新樂視全面進入后,孫宏斌通過此次大規模會議對樂視現有管理層和業務進行了全面摸清。”
不過,對于融創系進駐人員與新樂視內部提拔高層在整個團隊的分工,上述樂視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孫宏斌在戰略上進行指導并享受決策權,但他不會干涉具體業務,戰略和方案的執行和落地均由梁軍負責,目前新樂視各層級的新管理層均已到位。融創雖派駐了高管,但主要聚焦在樂視網的職能部門,對具體業務不會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