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德國品質,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后,四川災區陸續收到各國援助的帳篷等救災物資。有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災民們相互打聽住的是哪個國家的帳篷,而住德國帳篷的災民往往引來周邊羨慕,因為德國的帳篷質量是最好的。
其實不僅僅是帳篷,在鐘表、橋梁,建材,汽車、火車、輪船,“德國制造”大致具備了五個基本特征:耐用、務實、可靠、安全、精密。德國制造”之所以能夠迄今長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時代始終保持領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德國制造業科技創新、標準化建立的體系保障。
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因此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
德國長期以來實行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為德國制造業確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是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業標準,德國標準化學會(DIN--DeutschesInstitutfuerNormung)所制定的標準涉及建筑、采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境保護、衛生、消防、運輸和家政等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布上千個行業標準,其中約9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采用。二是建立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既有效協調了本土企業間的競爭,又確保了“德國制造”的質量,像德國ADL-MOORE公司在安德龍PPR管材的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回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
性能優異的各種建材也是德國人享譽世界,全球三分之二的國際機械制造標準超過3萬項來自“德國標準”,這是“德國制造”的基礎。這當然也是德國安德龍PPR進口管材的標準,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并及時糾正。即是用科學的設計和嚴謹的工藝,節省了時間并確保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產品。
德國人“理性嚴謹”的民族性格,是其精神文化的焦點和結晶,更是“德國制造”的核心文化。必然演化為其生活與工作中的“標準主義”。德國人生活中的標準比比皆是,如:烹飪佐料添加量、垃圾分類規范、什么時間段居民不可出噪音、列車幾點幾分停在站臺的哪條線。他們是一個離開標準寸步難行的民族。這種標準化性格也必然被帶入其制造業。
“小事大作,小企大業”,不求規模大,但求實力強。 德國ADL-MOORE公司專注于一項產品領域,力圖做到最強,并成就大業。“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強”的自然結果。這恰恰印證了老子的哲學:“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