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中國工藝美術界“國家院士”的“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選活動于近日揭曉,素有“嶺南魯班”之稱的伍炳亮憑借多年來在中國傳統家具領域內的堅守、創新和取得的杰出成就,在眾多佼佼者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國大師”之列。據了解,這也是中國傳統家具行業有史以來首位以傳統家具設計者身份榮獲“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殊榮的業內專家,因而對于當代傳統家具行業而言更具有深遠的意義,對未來傳統家具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伍炳亮近照
何謂“國大師”:德藝兼備,成就卓越
“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原稱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最高榮譽,被稱為“國大師”。關于“大師”,《辭海》這樣解釋:“‘大師’指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景仰的學者或藝術家。大,顯其宏博,世人難及;師,顯其杰出,足可為世人師。”《現代漢語詞典》的表述是:“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為大家所尊敬的人。”這說明“國大師”首先是“學問或藝術上”的范疇。第二是要“宏博杰出,有很深的造詣”。第三是“為大家所景仰、尊敬的人。”而能夠符合這三點要求的人注定只能是極少數人,因此,“大師”是學術界或藝術界有突出貢獻和極具權威的人士才能夠擔當得起的稱號。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大學者,不是因為有大樓的緣故,而是因為其中有大師的緣故。”從古至今,大師歷來都是在學術或藝術上有祟高地位的領軍人物,如季羨林、錢鐘書、張大千、傅抱石等。大師不是人為吹捧、炒作或自封而可以批量生產的,而是要有真才實學、真正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能引領行業發展方向、能為社稷擔綱的德藝兼備者。
明式 海南黃花梨月洞形架子床(伍炳亮作品)
工藝美術是將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造型藝術,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里獨放異彩的瑰寶。工藝美術大師則是在工藝美術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他們成就卓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技藝精湛并自成流派。而“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正是授予國內工藝美術創作者的國家級稱號,是國家層面上對卓有成就的工藝美術大師的肯定與認證。伍炳亮素有“嶺南魯班”的美譽,歷任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中國明式家具學會理事、廣東省家具協會副會長等職,在當代傳統家具行業享譽已久,成就卓著,此次榮膺“國大師”可謂名至實歸。
國之重器:“國大師”評選嚴格,門檻極高
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始于1979年,最初是國家輕工部要給在工藝美術領域有特殊才能和突出貢獻的老藝人授予的榮譽稱號。首屆稱號是“中國工藝美術家”,后來在1988年的第二屆評選中,又更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自1979年到2012年,經過六屆評選,國家相關部門共授予443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也就是業界俗稱的“國大師”。
隨著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的進一步繁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更加嚴格。從本屆開始,“中國工美藝術大師”變更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并在名稱前加屆次(此次評審為第一屆)。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發出的“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審通知上,筆者了解到,此舉旨在深入貫徹落實《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弘揚工匠精神,表彰業績卓越、德藝雙馨的工藝美術專業技藝人才,引導、激勵廣大傳統工藝美術專業工作者,進一步繁榮創作,促進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創新。
因此,“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足以堪稱為工藝美術界的國之重器。正如這次榮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的伍炳亮,憑借三十多年的傳統家具設計制作經驗,在仿古制作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對傳統家具的認識和理解,深得明式家具的精髓,在秉承明式文人家具形神意蘊的同時,更能在前人基礎上,進行成功的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自己儒雅周正、樸茂醇和的獨特作品風格,極大地推進了當代傳統家具工藝的傳承和創新。
從伍炳亮看成為“國大師”的五個條件
正因為“國大師”頭銜如此珍貴稀缺,所以歷來吸引著業內人士爭相想要越此“龍門”,“國大師”的評選競爭也就變得越來越激烈,入選要求越來越嚴格。比如從本次榮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的伍炳亮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成為“國大師”的五個必要條件:
第一,在專業領域上博大精深、博古通今,是專業技術多面手,具有重要的專業理論貢獻。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伍炳亮一直致力于傳承中國傳統家具的文化和工藝,迄今已制作超千余款明清家具,對傳統家具有著深刻的感悟和認識。積三十年之功,伍炳亮總結并提出“型”、“藝”、“材”、“韻”四點理論,成為當代傳統家具行業內評鑒、設計制作傳統家具的指導準則。
第二,要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其成果對其所在專業領域發展具有革命性作用。伍炳亮雖然身處嶺南之地,作品風格卻已超出“廣作”一派之風氣,作品融匯于明清,藝術手法采擷“廣、京、蘇”三大體系而自出機杼,形成了樸茂渾厚,恢宏大氣的風格,在當代仿古家具行業獨具意義,并引領了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第三,必須是其所在行業的領軍人物,名滿天下,擁有眾多的擁戴者。伍炳亮素有“嶺南魯班”的美譽,歷任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中國明式家具學會理事、廣東省家具協會副會長等職?;?ldquo;型藝材韻”四點理論,伍炳亮的家具作品也素以“型精韻深、材藝雙美”的藝術特點和審美趣味而聞名,得到國內眾多傳統家具資深專家、學者、收藏家的肯定與推崇,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
第四,作為“國大師”不僅專業技能高深,而且其道德、人品堪為人師,對后人具有楷模作用。伍炳亮對同行從來不保留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設計理念,他從自己收藏、改良、創新的作品中甄選了八百多款,出版了《伍炳亮作品珍賞》上下兩冊圖書,把自己的作品如數向業內外公開展露。這部畫冊是他從業以來對其各類風格家具的結集,也成為歷史上第一部仿古家具藝術作品的個人專集,為傳承和光大傳統家具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藉此,他也獲得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家具協會聯合頒發的“中國傳統家具繼承與發展杰出貢獻獎”。
第五,要有“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且專業成就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為人所景仰,不是一部分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景仰。伍炳亮秉承“借古開今、化古為新”的傳統家具制作理念定位,以繼承和發揚并重的精神,建立了傳統風格家具完整的樣式圖例,為“中國傳統家具”概念正本清源,并努力使其重返當代生活,為傳統家具的傳承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今年,伍炳亮海南黃花梨藝術博物館將建成開放,該館占地約3.6萬平方米,展示伍炳亮從業38年來所收藏、傳承與改良創新設計的1300多款黃花梨傳統家具藝術精品,將為海南黃花梨傳統家具藝術的傳承發展發揮獨特的作用。
明式 海南黃花梨素身禪椅(伍炳亮作品)
“國大師”的意義:回歸傳統文化精髓,尋找大國工匠精神
在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存在重文學而輕藝術、重思想而輕技術的傾向,這是中西文化的顯著差異之一,也是造成中國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縱觀中國美術歷史,書畫篆刻等為主體的文人藝術形式構成了中國藝術的主流,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家具等藝術形式都被排斥在藝術殿堂的門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近代以來,中國傳統家具更出現了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狀況。上世紀三十年代,德國人古斯塔夫·艾克撰寫的《中國黃花梨家具圖考》,讓中國傳統家具的稀世之美震驚了世界,很多西方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搜購傳統家具,在他們眼中以黃花梨家具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家具代表了中國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的一個高峰。但與此同時,國人對于傳統家具的價值還處于沉睡之中,以至于大量精品家具流失海外。不夸張的說,中國傳統家具生長在中國,但傳統家具精品和傳統家具研究卻在海外,這與敦煌莫高窟在中國,敦煌文物和敦煌學卻在海外何其相似!家有珍寶而棄之如敝履,何其悲哉!這種情況持續到兩千年初才有所改觀。
這次中國傳統家具行業領軍人物伍炳亮榮獲“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稱號,也可視為傳統家具開始被國人重視和推崇的一個象征。作為國家工藝 行業最權威的頭銜,傳統家具行業從未有人以家具設計者的身份獲此殊榮。今天,伍炳亮以當代傳統家具設計制作者的身份榮膺“國大師”稱號,充分說明中國社會從上到下各個層面對自身的傳統文化藝術價值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傳統家具藝術也開始受到了主流文化的認同與肯定。中國傳統家具行業終于迎來了首位傳統家具設計領域的“國大師”,這不僅是伍炳亮個人的驕傲,也不僅是中國當代傳統家具行業的榮耀,更象征著中華民族自信心的恢復,國人對自身傳統文化的精神回歸,也象征傳統工藝精髓傳承與發展的進一步深入,被遺忘已久的“大國工匠”精神的尋回,這是中國傳統家具行業首位“國大師”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所在!(原文刊載于《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