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推動產業升級,地板行業向產品+服務模式轉向。日前,主題為“科技、時尚、堅持、發展”的2017世界地板業工商峰會在江蘇常州成功召開。據悉,本次峰會匯聚了海內外政府組織代表、地板行業專家學者、全球知名地板企業負責人和媒體近500余人,圍繞全球地板發展趨勢、科技創新,以及地板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等熱點問題,展開深度討論,推動中國地板行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促進全球地板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急需轉型升級
國際地板新技術和產品及其品牌不斷引入中國市場,中國地板產業急需轉型升級協同發展實現共贏。
中國是世界地板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中國地板行業的發展為世界地板行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封加平表示,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球地板產能為15億平方米,而中國的木地板產能約為4億平方米,塑料地板的產能約為5.5億平方米,中國木地板出口量約為2億平方米,塑料地板出口量約為4.5億平方米。
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地板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封加平表示,2017年國家林業局大力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林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調整,發展實現穩中有升。上半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2.77萬億元,同比增長7.4%;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709.7億美元,同比增長10.8%,包括地板在內的木制品將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作為林產品的典型代表,中國地板產業總量保持穩步增長,行業不斷提質創新,尤其在營銷模式上更是呈現了“互聯網+”“個性訂制”等亮點。
封加平認為,一方面在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現階段中國地板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亟待加強,企業在品牌建設、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等方面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另一方面,在國際貿易領域,中國地板企業亟待破除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和非技術性壁壘,借助國際市場實現中國地板的戰略升級和轉型。與此同時,在國家“一帶一路”宏觀戰略和國際市場競爭的背景下,國際地板新技術和產品及其品牌不斷引入中國市場,中國地板產業急需轉型升級,協同發展,實現共贏。
中國林產工業協會地板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呂斌表示,目前中國地板產業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從經營產品到經營品牌,從國內品牌到國際品牌,從制造到創造,從傳統生產模式到自動化智能化生產,中國地板產業的改變正在進行中。
完善產品+服務模式
消費升級正在改變地板行業的業態模式,市場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超越了以往范疇。呂斌認為,地板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良好,首先是我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其次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發展前景也很好。與此同時,市場對于地板的內需比重正在上升,全裝修、改善型裝修以及房地產去庫存等因素的影響,加上國家提出的“三個1億”(即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目標,都使得地板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有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板企業總銷售量約為3.8億平方米,2016年銷售量約為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約4.38%;2015年木塑地板和塑料地板銷售量4億平方米,2016年銷售量約為5.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了近37%。封加平表示,雖然地板產業受到了房地產投資減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我國木地板總產量整體仍然保持穩定,且強化木地板和實木復合地板始終呈現市場最強態勢,更可喜的是木塑地板和塑料地板發展迅猛,且發展前景看好。
不過,呂斌也表示,隨之而來的是地板成本的增加,原材料、市場交易、勞動力、清潔生產的成本增加以及運輸超限令的影響不容忽視。
中國林產協會執行會長王滿表示,今年以來環保要求的不斷提升對地板產業影響也很大。“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企業業績得到了不小的提升,有的企業由于成本的提高吞噬了利潤,還有的企業面臨停產,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但環保要求的提升是不可逆轉的,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追求的體現,企業更應當正面應對,實現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要把當前的挑戰化作為我們產業發展的動力。“
呂斌認為,環保政策的實施將推進地板產業的轉型升級,未來地板企業的品牌集中度、生產集中度將進一步上升,市場對中高端產品、個性化產品、綠色產品的需求不斷加大,產品+服務的模式會得到進一步完善。“未來,傳統地板企業要適應集成 家居 、全屋定制模式的發展,也要關注地面裝飾整體解決方案,這些都是消費者需求帶來的新的市場變化。”
久盛地板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恩玖也認為,隨著全球地板行業的加速融合,中國地板行業正在進入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而中國社會的消費升級正在改變地板行業的業態模式,市場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超越了以往的范疇。不過,隨著中國地板產業進入到國際競爭的環境中,一些貿易摩擦問題也隨之而來。商務部貿易救濟經濟調查局處長李勰指出,如影隨形的貿易摩擦依然讓人不安,雙反調查勝訴后再遭調查,地板產業的安全及責任不容忽視。“面對貿易摩擦,我們要正確看待并積極應對,而且要應對得有組織有章法。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改善產業的生產和出口模式,從競爭轉向競合,重視預見性和戰略性,企業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