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輪家電巨頭推動的“營收規模下跌、營業利潤大漲”經營轉型背后,隱藏著新的隱憂和挑戰,那就是“離開持續穩定的規模增長下的利潤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經營利潤只代表過去賺錢能力,而持續營收規模增長,代表的則是未來的賺錢能力。
前段時間,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眾多家電廠商“半年報行情”,如今已經告一段落。雖然很多家電行業的領頭羊們,遭遇“營收規模下跌”的現實尷尬,但普遍收獲“經營利潤大漲”的意外驚喜。
由此這也讓眾多家電廠商意識到,接下來整個市場的發展和競爭風向標,一定是從追求營收規模化增長,轉向一定規模下的經營利潤最大化。無論是廠家,還是商家,都必須要學會向利潤要增長、要發展。
但是對于整個中國家電產業來說,當前眾多家電廠商面臨的“量跌利漲”并非大好局面,更不是未來中國家電產業發展轉型的大勢所趨。相反,在筆者看來,接下來所有家電廠商都面臨著一輪“規模與利潤”不平衡發展帶來的隱憂。
客觀來說,當前家電廠商取得的經營利潤大幅度提升,形勢喜人,釋放出中國家電企業的強大轉型變革能力。但是,必須要知道的是,經營利潤提升只是代表企業過去的市場經營水平,反映的是當下市場經營水平。但是,營收規模的增長能力,反映的卻是家電企業在未來的發展空間和盈利能力。沒有當前營收規模的持續增長,就不可能在未來取得經營利潤的增長。
由此來看,對于當前的中國家電廠商來說,經營利潤的高低是眼下的能力,而營收規模的漲跌卻是未來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家電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的“量跌利漲”新形勢背后,則是整個中國家電廠商在一線市場上重新面臨“規模和利潤”平衡點的考驗。
無論是當前,還是未來5-10年,對于中國家電廠商來說,規模化仍然是所有企業都無法忽視的一個重要競爭要素和領跑手段。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就看不到未來可以持續領跑的動力和方向。特別是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在短期內還沒有辦法真正以“原創性技術”和“先進性管理”來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條件下,營收規模的持續做大再做大,將是最大的門檻和利器。
可以說,最近幾年來,無論是以松下、索尼、三星、LG為代表的一大批外資洋家電企業紛紛退守中國市場,還是海爾、美的、格力、TCL、長虹等家電巨頭,紛紛構建第二條,甚至是第三條、第四條跑道,本質上都是因為“規模化”而起。洋家電在中國沒有規模化優勢,退守所謂的高端市場,卻是步步失守;本土家電在中國一直堅持規模化大旗不動搖,才能步步為贏。
由此,對于所有家電廠商來說,在接下來的經營轉型過程中,在追求經營質量的顯著提升,經營利潤的成倍增長同時。千萬不能忽視了規模化發展的底線和門檻。必須要通過新的手段和方式,建立有質量的規模化增長,和有彈性的利潤化提升。
接下來,所有家電廠商此時都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自我滿足,必須要在這一輪“重構一切”的大時代、大通道中,重新打造并建立符合當前商業、市場和用戶需求的差異化競爭力,尋找新一輪的規模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