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著名衛生專家、原衛生部涉水產品評審委員會第一副主任、江蘇省疾控中心主任醫師蔡祖根教授關于呼吁去除檢測凈水器出水“菌落總數”的文章在凈水行業內傳播,并得到凈水行業人士的積極響應。
其實,關于凈水器出水檢測“菌落總數”的話題,在2015年6月9日中凈聯百城經銷商培訓會成都站的會場上,上海卓躍營銷咨詢策劃傳播機構首席咨詢顧問,CILLY水麗凈水負責人龐亞輝老師就曾跟3M、怡口、CILLY水の麗等參會經銷商和代理商討論過,并認為該指標應該會從凈水器出水判定是否合格的檢測項目中去除,因為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GB19298-2014)新國標的規定,從2016年1月1日起,取消對瓶裝水、桶裝水的“菌落總數”和霉菌、酵母等細菌的要求。
而在2016年年6月14日在上海國際水展期間舉辦的中凈聯2016雙凈論壇會議上,龐亞輝老師還特別開辟了一個專題跟參會嘉賓介紹在新國標中取消瓶裝水和桶裝水“菌落總數”的具體內容,如下圖。
果然,我們看到了專業資深人士如蔡祖根教授和顧久傳老師等人的呼應和傳播支持此觀點。
“談菌色變”,說明科普做得不夠
可能非專業人士不太了解,甚至“談菌色變”,其實“菌落總數”確實是一個很扯的概念。
細菌既包含有益菌也包含中性菌,同時覆蓋有害菌。比如乳酸桿菌、雙岐桿菌等就是有益菌,在我們的乳酸奶中就包含。有害菌如傷寒、霍亂、菌痢等,則統稱為“致病菌”。再則就是中性菌,既無益也無害的細菌。就目前看,水中的有益菌很少,有害菌也很少。再比如由空氣進入水中的中性細菌,對人體既無益,也無害,不會對人體健康有不利影響。
對于菌落總數,美國更寬泛
江蘇省疾控中心主任醫師蔡祖根教授指出,按照美國相關標準,菌落總數是技術性評價指標,不是產品質量指標。
美國飲用水中的“菌落總數”指標是每毫升不大于500個,而我國僅100個。蔡教授舉例說,有一個企業生產的凈水器,出水水質其他指標都合格,都非常好,唯獨出水的菌落總數為二百多,按中國標準就不合格了,但按美國標準就是合格的,而且非常好。
如果菌落總數太低,必然要過度消毒,而消毒副產物都是“三致(致癌、致突變、致異變)”的,其危害遠遠要大得多。
應內控和重點檢測相結合
“其實回頭看看,此前瓶裝水、桶裝水及凈水器被抽檢不合格項,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菌落總數超標’而被判罰不合格。”上海卓躍營銷咨詢策劃傳播機構首席咨詢顧問,CILLY水麗凈水負責人龐亞輝老師接著說,“既然包裝水(瓶裝水、桶裝水)都已經取消了此項監測指標,凈水器也應該放開,只需要把握好大腸桿菌等幾個重點細菌指標就可以了,沒必要再繼續執行菌落總數指標。”
而蔡祖根教授也認為,根據新發布的“食品安全法”,“菌落總數”只是生產過程中凈化效率的內部評價指標,而不是作為產品質量指標,如果超標了,生產過程就要加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