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揚||撰稿
最近一段時間,來自歐美的經濟學家都在發出警告:過去幾年,全球經濟的復蘇或只是曇花一現,正面臨著疲弱、不均衡且可能再次停滯困境。
由此對于2016年的所有中國家電廠商來說,中國及全球的整體經濟形勢和環境都不容樂觀,且已經開始深度影響很多家電人的生意與生死。
全球三大金融機構連發警告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表示,受全球貿易市場需求不確定性影響,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將與2015年持平,維持在2.8%,這也是全球貿易增速連續第五年低于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今年全球經濟預計增長3.2%,較該機構1月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帶動下,明年預計增長3.5%,但也較1月份的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報告預測,2016年和2017年中國增長速度分別為6.7%和6.5%。這一預測顯現出中國逐步轉向速度減慢、更可持續增長,對其2016年和2017年增長預期分別為6.7%和6.5%,2015年實際增速為6.9%。
對于全球市場來說,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至今沒有整體復蘇的跡象。然而過去幾年以來,一些國家為了解決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發展問題,采取了短期內的強刺激,如今這一手段正在快速變弱。
全球經濟整體態勢不明朗
從發達經濟體來看,美國經濟似乎走出低谷,但增長仍處于較低水平,美聯儲不敢輕易加息就是證明;而歐洲經濟和新興經濟體,至今還處于繼續衰退當中。比如說美國經濟仍然面臨著企業信心疲弱和投資增長過緩的問題,而英國的投資和增長而面臨著退歐風險的威脅。
今年以來,整個歐元區的表現雖然好于去年,同樣日本經濟雖然在增長但仍然低迷。作為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歐日雖然一直實行的負利率以及量化寬松等政策,但并沒有帶來明顯的成效。
從新興經濟體來看,印度是目前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一個,但投資增長在急劇下滑,工業產出也在收縮,未來的高速增長能否持續還是個問號。另外兩個主要經濟體,巴西和俄羅斯,則仍在衰退的深淵中苦苦掙扎。中國雖然一直在通過推動服務型和消費型經濟的轉型,但是增長速度已經放緩。
中國經濟L型已經確立
對于中國來說,也受到全球經濟長周期的下行階段影響。如果中央供給側改革,以及領導人最近一系列講話應該可以看到:他多次說到長周期的問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短期內大家做出任何的努力,可能顯示不出應有的結果,一定要做好長期的打算。
雖然大家普遍比較樂觀,但是也必須要看到長期的下行壓力。最近人民日報就發出一篇對于中央權威人士談經濟走勢的訪談,明確而清晰地提出,中國經濟當前的L型走勢,不是V型,更不是U型,短期內的強刺激已經解決不了問題,必須要尋找真正的改革驅動。
其實中國經濟早在2008年就開始減速了,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是同步的,物價水平、投資、房地產市場進入中期的調整。同樣,"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仍在下行,因為經濟結構、技術條件沒變化。所以最近中央一直在提"供給側"改革,其核心就是要真正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技術創新能力的建立,來從根上建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力量。
家電廠商必須順勢而為
經濟好的時候,就大投資、大投入謀求大發展;經濟不好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建立新的增長體系。對于家電廠商來說,絕對不能逆勢而為,必須要順勢擴張。
當前,歐美經濟在低谷的徘徊和震蕩,會直接帶來中國家電企業海外出口業務的發展。今年以來,包括海爾、美的,海信、創維、TCL等企業,紛紛啟動新一輪的海外擴張計劃,意在搶奪海外市場蛋糕。但是從整體局面來看,中國的制造優勢如何在歐美市場上變成市場競爭優勢,還需要企業去探索新的競爭模式。
同時,在國內市場,市場和消費需求低迷仍然是家電廠商的最大隱痛,而且是價格強刺激已經失效。而國內經濟受到經濟發展的換擋期、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和刺激政策退出的消退期疊加,直接影響到市場需求的增長。而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背景下,家電需求必須是一路回調。
加上2016年整個家電行業,轉型升級進入到深水區,家電行業既不可能再延續政策刺激的紅利,也不能再搭房地產熱的順風車,況且很多企業的內生性的增長動力沒有建立。加上主流品牌挑起的價格戰余威未減,承受壓力是難以避免的。
對于長期以來借助經濟高增長、人口紅利等外部力量持續發展的中國家電產業來說,表面上看今年是家電業的大考之年,實現上卻是"生死之年":挺不過去的廠家和商家,很有可能就此倒在2016年,從此與家電業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