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2014年那時,但凡出個智能硬件新產品,或者智能 家居 的相關組件,都無一不帶上智能手機。從通過手機遠程控制家里電子產品,到通過把所有家電按鈕都集中的手機APP來控制,仿佛不帶上智能手機控制就不算智能產品似的。
雖然至今仍無法擺脫掉手機端這個小尾巴,但近年來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類型傳感器開始大規模地加入到 家居 單品中,使得用戶的交互體驗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檢測環境光自動調節燈光亮度;檢測溫度濕度來自動給植物澆水;檢測到有人來自動開門等等,雖然就結果而言仿佛更“智能化”了,但實際來看這很難說是智能化,充其量只是上個世紀80年代自動化 家居 的優化。

自動化不等于智能化
何為自動化?簡而言之就是在沒有人或較少人的直接參與下,按照人的要求,實現預期的目標的過程。看著和現在那自稱智能化的產品有點像,就概念來說自動化和智能化不是相互排斥的,因為自動化包含在智能化之中。智能化控制是建立于數據模型不確定的情況,例如對一些不可預測的錯誤修復處理,具有決解復雜任務,可以在熟悉或不熟悉的環境中自動地或人機交互地完成擬人任務。
傳統的自動化控制,則相對缺乏智能尋優、自適應、自學習等能力,是建立在已確定的模型基礎上,只能解決單一性的任務。就像一臺把木頭自動切割成方塊的機器,是無法煎蛋煮飯的,但一位能把木頭切為方塊的木匠,同時也能煎蛋做飯甚至清潔衛生等,這就是智能化和自動化的不同之處。

自動化不等于物聯網
說到智能化設備就不得不提物聯網,其實在上面說的內容已可以看出,如果把單一性功能的自動化設備‘串聯’到一齊,再按不同的任務自動調用,甚至組合使用不同的自動化設備,這不就是能解決復雜任務的智能化了嗎?這不就是物聯網了嗎?
早10多年前,這類傳統自動化設備組網的做法,已經在工業制造領域深度應用,通過機器間信息收集,傳輸到后端進行分析處理,過程中牽扯到大量的自動化設備。近年隨著M2M產品成本的下降,自動化設備間的小規模組網,已經逐漸向民用消費領域滲透,相對以往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這并不是物聯網,也離智能化相去甚遠。
從架構來說物聯網由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三個層面組成。其中,感知層的主要作用是感測和收集信息,亦是后兩層架構的應用基礎,而作為物聯網最末端的傳感器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收集到的數據也相當龐雜。

如果只是自動化設備間信息交互收集,不加處理地將這些信息傳遞到后臺,那么不僅會對網絡層帶來過重的負荷,而且也會對后臺處理系統造成負擔。當組網的規模越來越大時,總體成本將會大幅增加,由傳統自動化設備組成的M2M效率,根本無法承載這爆炸性的數據。
物聯網涵蓋的范圍比M2M更廣,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比之下,M2M只是一個點,或者一條線,只有當組成M2M的設備智能化、規模化、普及化、并彼此之間通過網絡來實現智能的融合和通信,才能形成“物聯網”。
智能 家居 =智能化+信息化
所以,和只能解決單一性任務的自動化設備不同的是,智能設備在采集信息的同時,對信息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并將初步處理后的信息上傳后臺深度分析。例如,小區的智能監控攝像頭能對經過的戶主進行識別,其回家的信息能傳遞給 家居 里的智能系統,使其對 家居 環境優化等做自動化預處理。
當這些智能設備間彼此聯網共享資信形成功能簡單的M2M網絡,不同功能的M2M網絡再彼此聯網,因應環境來綜合高效地為人提供全方位自動化服務,這才是物聯網,這才是智能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