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3 12:23:05 來源:中國家電網 作者: 陳建明 編輯:中國家裝家居網
截止10月31日,國內三大白色家電制造商青島海爾、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相繼公布了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雖然三家公司都實現了營業收入與歸母凈利潤的雙雙增長,但三者的排名卻再次出現了變化,曾一度占據中國上市家電企業頭把交椅的格力,如今連老二的位子似乎也要保不住。與此同時,當海爾與美的的并購已經在財務上做出貢獻,格力的并購之路卻顯得前景黯淡,最終能否如愿仍難斷言。
排名:美的海爾雙雙超越格力
根據三家企業的業績報告,青島海爾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43億元,同比增長18.80%,歸母凈利潤38億元,同比增長6.5%;美的集團完成營收1164億元,同比增長4.49%,歸母凈利潤128億元,增長16.31%;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824億元,同比增長1.11%,歸母凈利潤112億元,同比增幅為12.82%。
在過去數年中,我國白電三甲呈現出格力領跑、美的緊隨其后、青島海爾居于末席的局面,但從2014年開始,美的在營收規模上超越格力。2015年,格力遭遇“滑鐵盧”,營收暴跌近三成,凈利潤下滑超過一成,美的則借此機會在營收、凈利兩項指標上超越格力。
據三家企業的三季報顯示,如今美的營收、凈利、營收增長率、凈利增長率、每股收益、現金流以及總市值七大指標已經全面超越格力電器,青島海爾則在營收規模上首次超越格力。
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從趨勢看,海爾全年持續超越格力是大概率事件。格力電器正在從中國最大的上市家電企業,逐步淪落為中國第三大上市家電企業。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前白電三巨頭的座次已經調整為美的領銜、青島海爾其次、格力排名第三的格局。但不可否認的是,從三季報來看,格力仍然是三家企業中最賺錢的公司。
并購:同路不同運
進入2016年,白電三巨頭不約而同打起了并購牌,但三家公司的并購之路卻導向了不同的結果。
年初,青島海爾發起對美國第二大家電制造商通用電氣家電部門(GEA)的并購,最終以56億美元價格完成收購,并于今年6月初完成交割。據了解,GEA在美國家電市場占有率接近14%,海爾希望借助GEA的品牌、技術和渠道資源,提升其在美國乃至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在財務層面,并購已經產生了顯著效果:根據青島海爾三季報,GEA并表對青島海爾的業績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前三季度青島海爾營業收入中GEA貢獻143億元,歸母凈利潤中GEA貢獻3.17億元。
在并購的道路上,美的集團則走得更為激進,在半年的時間內,先后發起了514億日元收購日本東芝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東芝家電)、37億歐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庫卡以及收購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三起并購案。
6月底,美的集團完成了收購東芝家電80.1%的股權轉讓交割手續,獲得40年的東芝品牌全球授權及超過5千項與白色家電相關的專利,以及東芝家電在日本、中國、東南亞的市場、渠道和制造基地。受東芝家電并表影響,美的集團第三季度增加主營業務收入38.7億元,增加歸母凈利潤0.2億元。
同樣,格力也因并購引發了國內媒體及投資者長時間的關注。8月中旬,格力宣布以130億元的價格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銀隆)100%股權,意欲從家電行業跨界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表示,格力收購銀隆看重的是后者的鈦酸鋰電池的核心技術,并稱“銀隆是埋在沙子中的金子,格力要通過收購把沙子撥開。”
在業內人士看來,并購銀隆是格力在家電主業之外培育的新增長引擎,格力希望借此實現下一個千億目標。
然而,格力這項雄心勃勃的收購計劃,卻因中小股東的意見相左而蒙上了一層陰影。就在公布三季報的當晚,格力還發布了一份《2016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盡管股東大會以66.96%的支持率通過了對銀隆的收購議案,但是包括《關于公司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議案》、《關于公司募集配套資金的議案》等在內的15條議案遭到否決,讓也使得董明珠怒不可遏,其斥責中小股東的言論也令其再度成為熱點人物。
對于三家企業的并購,劉步塵評價稱,美的、海爾的收購邏輯是看得懂的,而格力的收購邏輯卻讓人看不懂。在他看來,格力走的是一條“非理性、大躍進式多元化”道路。
當海爾與美的已經在享受并購帶來的收益之時,格力還在內部意見不統一中苦苦掙扎,即便最終完成對銀隆的并購,也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后續的整合以及能否產生協同效應對其仍然是重大考驗。進軍新能源汽車,格力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