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在 家居 產品的選擇上,實木家具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而一些花大價錢購買了實木家具的消費者可能心里也會犯嘀咕:“我買的實木家具真的貨真價實么?”
昨天,上海市消保委通報了2016實木家具消費社會調查情況。此次調查檢測的家具是向社會公開征集的部分近年來在本市購買的實木家具,屬于“盲測”,與以往監管部門前往企業或商場檢測得到的結果相比合格率偏低。調查顯示,商家不規范經營現象普遍,主要存在主題不清、約定不明和不開發票等問題。同時也存在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標識名稱不規范”等問題。
此次社會調查于7月啟動報名,共收到百余位消費者的報名申請,共征集到55位消費者提供的59件實木家具樣品,其中56件購自實體商場,3件購自網絡或電視銷售平臺,涉及17家商場,47家企業。經過初步查驗,判定18件樣品的材質與標稱一致;針對目測無法得出結果、需要進一步檢測的41件家具產品,由檢測人員現場封樣,送往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進行材質檢測。
經過檢測機構對41件實木家具樣品的抽樣檢測,結果顯示13件樣品的材質與標稱一致,加上18件未被送檢的樣品,共計有31件樣品檢測材質與標稱一致,28件樣品檢測材質與標稱不一致,不合格率達47%。全部47家企業中,27家企業的產品沒有問題,僅占57%。這一問題比此前調查部門預想的要更為嚴重。
此次社會調查發現,目前本市實木家具行業中,商家不規范經營現象普遍,主要存在主題不清、約定不明和不開發票等問題。部分商家實體店店招與實際經營企業不相符,調查中消費者提供的家具訂單、發票上的經營者信息與實際經銷企業一致的僅占43%。且多數商家訂貨單不夠規范,商品材質標識部分存在虛標、亂標甚至不標的情況。商家規范標注商品基材、輔材的比例僅為53%。此外,商家不提供發票的情況比較普遍,僅27%的消費者標識商家開具發票,而在開具發票的商家中,能夠在發票上注明家具材質信息的比例為0。
另外,9家家具廠商的11件樣品存在以低價木材冒充高價木材情況;15件樣品材質標識未使用國家規范名稱;15件樣品的材質標識未使用國家規范名稱,不符合相關規定。針對上海家具市場存在的種種問題,上海市家具行業協會也在現場公布了《上海家具行業誠信經營公約》,并做了相應解釋說明,同時還現場公布了首批自愿加入《誠信經驗公約》的24家生產企業和9家家具商場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