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彩電業稱為“大尺寸”年。因為這一年60+英寸以上的超大產品將獲得幾乎一倍以上的銷量增長。同時,VR顯示設備又帶來了另一種“大”視野的享受。然而,在迎接更大的電視機時代的時候,你真的明白“大”的改變了嗎?
因為價格,也因為需求,“大”即是未來
回顧最暢銷的平板電視機尺寸,占據霸主的居然不是現在的超大產品。2004-2005年,32英寸液晶電視甚至占據了國內平板彩電超過4成的銷售比例。為什么呢?因為那個時候,平板中最便宜的基本就是32英寸產品:大概13000元左右。同等價格現在可以購買高檔65英寸液晶,或者低價格的70英寸液晶電視了。——所以,大電視時代來臨的第一個前提是“要便宜”。現在50英寸級別的液晶電視均價在2000-3500元,完全能進入普通家庭。
推動大電視普及的第二個原因則來自于“內容”。如果沒有BD、高清、2K,以及現在的4K,那么更大的電視看什么就會是問題。如果只是看DVD的內容,電視機尺寸大了,反而畫面會“馬賽克化”,清晰度不如小電視好。這是2006-2008年,高清液晶電視普及“中期”階段消費者最苦惱的事情。現在,內容市場已經形成“網絡+廣電”兩個高清節目源,消費者有更高分辨率的節目內容,也就需要更大的液晶電視機了。
以上兩個因素是強大的和必須的。不過,推動大電視普及的真正核心原因,還在于消費者的“欲望”。
一個事實是,美國的大電視發展比中國早。目前中國市場大電視比例比非洲、東南亞要高。即,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大尺寸電視賣的越好。這個規律說明,在消費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消費者會盡量購買顯示面積更大的產品。事實上,人類電視機的歷史就是從10英寸到目前100英寸激光電視的“成長”史。其中,現在占據主流的平板顯示技術的發展,更是以能造更大的電視機為目標和驕傲:如TCL全球最大玻璃基板尺寸的11代半導體顯示面板線即將開工,上一個最大記錄則是京東方的10.5代線。
從2006年,全球第一臺60英寸液晶18.8888萬的天價,到目前60寸液晶的3000+普及價格。10年時間彩電市場變化非同尋常,這也鑄就了消費者“大”追求的產品和技術基礎。
大電視也有瓶頸,觀看距離關系健康
電視機是越來越大了。那么,隨著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觀看距離”與“選購尺寸”如何平衡。
在2015年之前,30-50英寸彩電長期唱主角。這樣的電視機尺寸,觀看距離往往在3米以下。而3米這個空間,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是可以“從容”保障的。亦即是說,在超大電視成為趨勢之前,消費者只需要按經濟能力購買更大產品就行了。至于安全觀看距離內,則基本都能保障。
但是,2015年以來,特別是2015年9月以來,在價格下降趨勢下55英寸及其以上電視機產品銷量大增。目前,55英寸產品的市場規模幾乎達到2014年的兩倍。這使得50+產品成為市場最大占比的“電視”尺寸。同時,彩電高端市場,更是把65+尺寸作為下一個普及的目標。即,彩電行業進入“超大”時代。
從觀看距離的健康性上看,55英寸液晶電視最好在3.5米距離觀看,65英寸則需要4米的距離,80英寸產品則擴張到6米的觀看距離。這樣的觀看空間,對于普通家庭,120平米以下住宅而言,將構成一個“新的健康挑戰”。或者說,當彩電的主流進入超大時代之后,消費者必須首先確定觀看距離,才能選購不同顯示尺寸的彩電產品。
對于這一選購規則變化,道理非常簡單。過近的觀看距離、過大的屏幕,會導致眼部接受的光學能量強度更高,進而造成更快的疲勞。甚至,不排除過近距離引起眼部調節神經、肌肉和光化學細胞高度緊張,加劇近視、黃斑等病變發生的概率。所以,“大電視”不能隨便買,應該成為消費新常識。
不同顯示技術,觀看距離也有差別
過近的觀看距離何以導致眼部不適呢?答案在于電視機發出的亮度的空間分布,隨著觀看距離的增長,而成幾何級數遞減。所以,合理的距離觀看,亮度導致的不適就會降低。
既然,亮度是電視機觀看距離的核心,那么我們一般情況下需要何種亮度的電視機呢?答案是,如果是全黑的環境中,電視畫面亮度為50cd/m2就可以保證基本的顯示效果。但是,白天室內環境光線明顯,為了對抗環境光對顯示器對比度的干擾,以及人眼瞳孔擴張狀態的變化,這時候電視機的亮度最好就要維持在200-300CD/M2的能量值上。
不過,理想的理論值,也會受到很多其它因素的干擾。尤其是會受到具體顯示技術門類的影響。比如,液晶顯示技術,由于采用背光發光的方式成像,畫面難以取得絕對黑色,所以維持整個畫面的對比度觀感,就需要更高的亮度水平。這也是為何50英寸液晶電視建議觀看距離3米,等離子電視、OLED電視則是2.5米以上的原因所在。
現在,市場上的液晶電視,大多數提供500CD/M2以上的亮度水平,如果亮度調節到最高值,基本上需要5米以上的觀看距離。所以,使用上液晶電視建議,調整亮度菜單到50%-75%之間。且需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光線效果,采用不同的亮度觀看模式。——這些工作做起來,似乎有些繁瑣,也是消費者使用電視機中經常會忽略的問題,但是卻事關健康。
從未來電視和家用顯示應用的發展看,“大”的趨勢還在繼續。那么,消費如何在“大”的同時得到護眼的效果呢?僅僅靠調節亮度水平就可以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大畫面的電視注定亮度能量輸出更高——65英寸會超過4臺32英寸的能量輸出值,且將亮度調節的過低,視覺效果、對比度和清晰度會受到損失。
顯示產業對此的解決方案是,采用嶄新的顯示技術。這就是OLED和激光電視。和液晶對比而言,55到75英寸的OLED電視,需要的觀看距離比液晶少20%以上。因為,OLED是直接發光技術,擁有更好的“對比度”還原能力,能在更低的亮度下保障優秀的畫質效果。
對于觀看距離,激光電視優勢更為明顯。采用反射式光路的激光電視,畫質更為柔和。其最小觀看距離可以比OLED電視再縮小四分之一。即同等尺寸的激光電視允許的健康觀看距離只有液晶電視的約5成左右。100英寸激光電視大致需要3.5米的觀看距離。如果縮小到80英寸,激光電視則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家庭健康觀看的需求(這個尺寸上液晶需要6米的觀看距離)。
所以,電視機合理的觀看距離需要區分顯示技術種類,也需要調整產品的具體亮度參數。而所謂的觀看距離與電視尺寸的關系,實際是說“大尺寸電視總是輸出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