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家具商來說,『米』對應原料,『巧婦』則對應工匠。一件好家具,對『米』和『巧婦』的要求一樣嚴苛,從某些角度上來說,工藝水平成為成就品質家具的重中之重。深諳此道的帝標 家居 向來對工藝有著嚴苛的要求并執著地追求著,然而由1到99容易,而由99到100則十分艱難,但帝標卻要知難而上。帝標對工藝孜孜以求的結果如何呢?記者走進了帝標 家居 ,尋求答案。
來到車間,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數條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進行生產。帝標 家居 生產管理部總監何松虎帶記者參觀了沙發生產線,從布料剪裁到車工縫合,從木料切割到到結構成型,看似簡單而平凡的工作,卻大有來頭,每一個細節都關乎沙發的品質。何總介紹,帝標 家居 在工藝上最突出的特點表現為:標準化、環保、安全實用。他指著全自動三角機、全自動剪裁機、數控板材機等機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的生產線基本上全部實現了機械自動化,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原材料的使用率,同時,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標準性有了可靠保障。』隨后,他帶著記者來到一臺旋轉磨邊機面前,頗為自豪地介紹,以前的海綿的邊材只能靠手工剪裁,常常會出現寬窄不一、厚薄不均等現象。而現在,帝標通過反復試驗,將機器進行了改良,現在的磨邊機能夠通過模型設定靈活生產,保證了生產的標準化和質量的可控。
斷料之后,切割標準的木料被送去組裝成沙發的內部結構,從外部看,似乎與其他沙發并無兩樣。何總輕輕抬起內架,指著一個7字扣向記者介紹,為了讓內架更加穩固,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并延長使用壽命。帝標的工匠創造性將橋架7字扣原理移植到帝標的生產工藝上,就通過這一工藝處理,帝標的產品性能就再次得以提升。
說到內部處理,就不得不提到沙發的無底布處理。據了解,此前的沙發生產因為工藝水平的限制,通常情況下只能通過將沙發底部進行封口處理,即通過整面布料將底部包裹起來。不過,這樣的處理也讓一些廠商鉆了空子,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用材缺斤少兩、工藝粗糙,讓品質大打折扣。所以,帝標又有了一次嘗試,將底部做了開天窗的處理。消費者可以一眼看到內部的所有用材用料及工藝處理,而這需要一條標準的溝槽外加進口的OKE膠合條完成,底部的無槍釘處理不僅讓內部的美觀性提升,同時,還有靜音的效果。『我們通過工藝改進,做出這樣的處理,就是讓大家看到帝標的真材實料,我們宣傳的,就是你能看到的。因為有底氣,所以我們勇于向消費者展示我們產品的方方面面,讓消費者能買得更放心。』
據了解,帝標一直鼓勵工人創新,并為工匠營造了不斷改進工藝、精益求精的氛圍。此前,帝標不僅在內部舉行過多次員工技能競賽,也曾與其他同行一較高下。通過競賽,在企業形成了比拼和創新的精神。他們對于工藝及工具的創新,對于品質的畢生追求,正是對當代魯班精神的演繹。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堅持,才成就了帝標表里如一的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