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月份以來, 家居 建材行業遭遇連環打擊。先是有關木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再是傳統的銷售旺季不給力, 家居 賣場客流持續走低。這一升一降的反常形勢,讓新常態下的 家居 建材行業雪上加霜, 家居 行業的凜冬已提前到來。
原材料價格飛漲 業績慘淡
受到環保指標硬性要求的影響, 家居 行業原材料持續上漲。生產工藝的革新與發展成熟,尚需要較長時間的緩沖,產業轉型背景下,原材料供應量上就出了問題,漲價潮也就應運而生。就連運費也有了極大幅度的上漲:交通新政出臺,陸路運費預計上漲35%。客戶要便宜,商家要利潤,廠家要生存,不少 家居 企業老板感慨,“拼爹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拼命的節奏。”
以“十一黃金周”為例,同往年一樣,十一期間,各大賣場仍是促銷不斷,送禮不斷,但業績卻并不可觀。
“2015年十一期間北京南四環集美賣場整體銷售總額超5000萬元,日均近1000萬,但2016年截至到7日晚18點,今年的銷售總額預計共約3000萬元,日均銷售近500萬元,同比下降約50%,這可能是南四環集美自開業以來的最低銷售額。”一位在集美工作7年的工作人員表示。
在廣州,雖然幾大 家居 建材賣場幾乎每月、每周都在開展促銷活動,也有賣場用降租來與經銷商共渡難關,甚至開展電子商務等多重渠道突圍,但仍然掩蓋不了慘淡的行業現狀。“每天都有品牌倒閉,每天都有經銷商在退出這個行業。” 家居 業人士黃先生表示,賣場清冷、業績下滑成為常態,不少 家居 品牌“關門”,尤其是外來的品牌,而本地的老品牌相對略好。
家居 業的明天到底在哪里?
以前說新常態,說的最多的是市場不景氣賣貨難。而現在,就連生產環節也遇到了困難, 家居 業的明天到底在哪里呢?
原材料方面,其實沒有太好的辦法。畢竟漲價是現實,成本提升短期內是必然的事情。但反過來說,材料漲價也不失為是企業轉型升級的一種推動力。 家居 行業已經過了“大秤分金”馬馬虎虎的階段,在環保、質量甚至于生產工藝上的革新將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而分銷領域的模式與渠道拓展,卻依舊有跡可循。大多數 家居 品牌企業面對凜冬所改進的也是這一領域。入駐 家居 賣場生意慘淡租金昂貴,是否可以嘗試品牌自營旗艦店?品牌自產自銷,除了價格更低外,在產品配送、安裝等服務上有把控,也增加客戶黏性。自由度與品牌價值也有大幅提升,何樂而不為呢?
實體店投入成本高客流少,何不嘗試“線上線下一體化”?目前很多的知名 家居 企業都會做很多線上線下聯動的促銷活動,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確實值得借鑒一下。
干巴巴的賣貨難吸引顧客,能不能提升一下購物體驗呢?汪林朋曾這樣對比過國內賣場與宜家:“在消費者服務體驗方面,目前國內的專業 家居 賣場都無法與宜家相提并論。至于購物環境,更是沒法相比,很多國外市場一家老小可以在賣場里吃喝玩樂一整天,而國內不少賣場環境很差,待一會兒就受不了。”這說明什么? 家居 企業購物體驗和環境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賣場還是專賣店都應該去學習借鑒。
凜冬已至,避無可避。 家居 行業轉型升級已勢在必行,只有隨著行業發展的大勢勇往直前, 家居 企業才能不被寒風冷雨凍僵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