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凌
意·嘉豐設計機構合伙人、設計總監,從業20年,2002年留學法國。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工業造型專業,巴黎MJM藝術學院室內建筑設計專業,獲法國室內建筑師資格認證。米蘭理工大學設計管理EMBA,曾就職于巴黎Muriel LECHARTIER(D.P.L.G)建筑師事務所,參與了多個知名項目的室內設計。任ARCHI設計總監11年,深諳專業智慧的設計之道,其豐富的閱歷與經驗讓她在各種設計領域中揮灑自如,創造了眾多深具啟發性的經典作品。
陳丹凌給人的第一感覺如同《歡樂頌》中的安迪,邏輯清晰,語速簡短有力,冷冽而堅強。
她確實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她熱衷于改裝吉普車,她的家帶有些許硬朗的工業風及簡歐風格,
她用“熱血沸騰”、“力量感”來形容各種感受。但看她的作品,你又會感覺到她極為柔軟的一面。她的設計無論何種風格,最終都指向“家室溫情”的心靈歸屬感;她曾用纏繞的鋼絲和棉氈創作了一個仙人掌裝置,表達“哪怕只剩骨骼,也能開放花朵”的宣言,在這喧囂的世間,她又何嘗不是那株綻放花朵的仙人掌?
沈陽、巴黎、上海,堅定的設計之路
陳丹凌出生于北方小城,從小就很喜歡隨手涂涂畫畫或是做各種手工,高中她開始專業地、系統地學習繪畫,最終以遼寧省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被魯迅美術學院錄取,榮登當年的美院狀元榜。大學時期她就已經陸續接觸了很多項目的設計,畢業作品展覽更是名噪一時,一路走來都堪稱是“學霸”。在婉拒了校方的留校邀請后,陳丹凌畢業后曾在國內知名設計事務所工作了五年,但隨后希望在專業上有更多突破的她選擇動身前往法國巴黎進行深造。
巴黎的求學生涯為陳丹凌打開了眼界,她利用課余時間參觀當地的建筑景觀,觀看各種類型的藝術展覽,用心感受那些藝術文化創作給她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其中,體現古建與大工業時代結合的經典作品,以及展現出工業化和新藝術結合的Loft風格,是陳丹凌最為喜歡的,用她自己的話說,“是能夠讓我熱血沸騰的”。
她著迷于新舊結合帶來的強烈反差感,認為硬朗些的工業風格能夠更好地表達出她個人想要抒發的強烈意愿。特別是在當地建筑事務所實習的過程中,陳丹凌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法國本土的藝術家,在他們的工作室和家中更直觀地感受到自由隨意、個性十足的氛圍。這些經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陳丹凌日后的創作方向。
剛去法國時由于語言能力不過關,陳丹凌一度聽不懂課程,然而她最終憑借超于常人的辛勤與執著順利過了語言關,甚至作為全專業唯一的女性華裔在最終考評中力壓本地同學,以均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畢業之后,就如同她當時不聽各方勸阻、義無反顧地只身赴法一樣,這一次她同樣堅持己見,放棄了高薪工作毅然回國。在她看來,巴黎再好,也不是她的家,那里有讓她欽佩的藝術環境,卻沒有令她熟悉的歸屬感。
回國后陳丹凌選擇加入上海Archi意·嘉豐設計機構擔任合伙人及設計總監,開始了一系列為國內諸多上市地產公司的知名項目擔綱室內設計的工作,這期間公司一直處于上升發展階段。待到公司平穩度過成長期后,陳丹凌敏銳地感覺到:“同一個模式不能做太久,需要換換思路,了解一下同行們都在做什么。”于是,她再一次走進校園給自己充電,攻讀米蘭理工大學設計管理EMBA學位。
情景化設計,只為追尋心靈的歸屬感
由于公司多來年與眾多知名地產公司保持著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陳丹凌經手的售樓處、樣板房項目設計無數。然而仔細回顧她的作品會發現,其中的商業味道并不濃,反而更貼近人的內心,充滿家的溫情。
在她看來,設計除了解決功能性和美學問題外,更應賦予空間情感與記憶,從而為使用者帶來內心深層次的互動體驗。在做樣板間項目的設計時,陳丹凌擅長以角色植入、情景設置的方式切入主題,模擬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和使用痕跡,滿足他們回歸家庭、享受生活的情感訴求。而這一切,都在看似不經意的細節設計中,自然體現出來。
萬科惠斯勒系列項目被陳丹凌看作是實現度較為滿意的代表作之一,為了呈現原汁原味的地域風情,她帶領團隊遠赴北美惠斯勒小鎮考察,搜集第一手資料素材,提煉和重組后再現于項目中。
她把這個歷程比喻成寫一本游記,旅游的當下用相機記錄每一個觸動心靈的場景,之后借助它們來回顧這場旅行,梳理篩選記憶中的閃光點,并最終把感性的情感表達升華成理性的創作思維,從而有條理、有邏輯地敘述給觀者,以期他們產生共鳴并為之所動。
“我認為越是細小的地方,越能與參觀者形成互動并產生共鳴,以此來感動參觀者。要想感動別人,最重要的是先要感動自己。”
陳丹凌一直反對使用過多的裝飾材料堆砌空間。但是當她發覺沒有把內在設計思想更為透徹地表達時,會采用大型裝置藝術進行補充說明。這樣的處理手法固然與她在巴黎留學時接觸的當代藝術形式有關,然而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她心中仍存有一份社會責任感,珍惜能夠通過作品表達自我的機會。
在萬科青島小鎮游客中心項目中,陳丹凌策劃了“風之舞”與“動物大遷徙”兩大主題性藝術裝置,以童趣的方式還原和放大了人們心底溫存的美好童真,從而啟發人們去思索人類與環境的平衡關系,而這也正呼應了整幢建筑的綠色環保主題。
在這一刻,陳丹凌借由設計師的身份傳達出她個人對于生活、對于人類社會的反思,“我做這個主題就是要給人以一種視覺沖擊力,想要告訴大家,如果現在不保護環境的話,將來世界會變成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