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家電售后難找、新買皮鞋沒穿幾天就脫膠、虛夸房屋信息不退訂金……市消委會近日發布上半年消費投訴情況,在今年上半年全市消委系統受理的6679件消費投訴中,合同問題投訴數量和占比均出現升溫,占12.21%。家用電子電器、服裝鞋帽、房屋及建材等仍是讓消費者“最煩惱”的三大消費領域。
據市消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消委系統共受理消費者投訴6679件,解決6144件,投訴解決率92.01%,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 1785.81萬元。市消委會相關負責人稱,與去年同期相比,質量問題、售后服務問題、合同問題投訴量仍占據前三位。其中,質量問題占37.53%,售后服務問題占15.04%,合同問題占12.21%。
“家用電子電器、服裝鞋帽、房屋及建材類投訴仍然高居不下,位列投訴熱點前列,投訴量持續小幅上升。”該負責人說。
預付款投訴成新熱點
“目前,有關預付費消費的投訴也持續升溫,除了以前較為集中的美容美發等服務業,現在則向吃、穿、住、行等全面延伸。”喻軍稱,例如,汽車保養、餐飲食宿等。
喻軍說,預付費消費周期通常較長,容易發生經營者惡意卷款逃走的情況。同時,隨著新消法實施,涉及“霸王條款”的相關投訴也有所上升。預付費消費的提供者往往給予了一定優惠,消費者容易沖動消費,而忽略了合同上存在的“本卡有效期為一年”、“本店擁有本卡的最終解釋權”等“霸王條款”。此外,變相漲價、強制消費、限制消費時限等消費投訴也日益增多。
家電售后常遇“山寨”
市消委會投訴部主任喻軍稱,今年以來,手機、平板電視、空調等家電投訴量仍位列投訴榜首。其中,售后問題最為突出,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家電品牌調整,消費者維修難以找到售后服務點,找到后又以“加幾百元換機”等各種理由,拖延維修、拒絕維修。二是隨著互聯網普及,網上不少以“400、800”開頭的看似正規的熱線電話,實際是“山寨”售后。靠申請一部或多部電話,就冒充品牌家電客戶熱線,招攬生意,維修時使用劣質材料胡亂更換零件,甚至收取高額維修費后以暫無配件為由,推遲維修,直接失聯。
喻軍還說,新消法實施后,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可要求商家自證清白,而小家電卻難以享受同等待遇。舉證難、鑒定難、維權成本高等讓消費者望而卻步。這些存在質量問題的小家電往往沒有3C標識,帶電部件外露、防漏電保護不達標。同時,一些冒充的山寨名牌,或是宣稱在香港注冊、內地授權的品牌,也讓消費者難辨真假。
服裝鞋帽質量堪憂
“由于服裝鞋帽是消費者日常生活使用頻率較高的必需品,一直是消費投訴的熱點,而質量問題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喻軍稱,皮草衣掉毛嚴重、衣服脫色變形、皮鞋脫膠及商品標識與實際不符等問題,飽受消費者詬病。
市工商局發布的最新服裝和鞋類商品質量抽查檢驗不合格商品名單上,休閑外套、休閑褲、男鞋等6款上榜,其中主要問題表現在纖維含量、紕裂、耐皂洗色牢度、PH值、幫底剝離強度等。這些指標不達標將引起服裝在穿著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破損、服裝清洗時容易脫色等問題。
房屋類合同糾紛占20%
盡管和去年相比,房屋類投訴增幅不大,但涉及合同的糾紛則大幅攀升。喻軍說,房屋及建材類位居投訴熱點第三位,涉及商品房買賣合同的糾紛占該類投訴總量的 20%,如置業顧問以開盤忙、經理出差、自己休假旅游、國土局系統升級、無網簽鑰匙等諸多理由,拖延簽約時間;夸大綠化面積、樓盤規劃、學區房等房屋信息,造成合同無法順利簽訂后,不退訂金。其中,受近期房屋價格波動影響,涉及房屋訂金的相關投訴也日益增多。
“房屋訂金往往金額較高,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萬元,一旦開發商不退訂金,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只能通過司法訴訟維權,時間長、維權難。”喻軍稱,消費者若未選中房屋,開發商長時間拖欠不退訂金,購房者可向相關部門投訴。同時,在支付房屋訂金時,一定要看合同條款,看和銷售人員介紹的信息是否相符,避免損失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