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做父母的,對孩子不是這不許那也不許,怕出危險;就是擔心孩子受委屈,捧著怕摔、含著怕化……但偏偏是這些父母一廂情愿的“好心”成為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壞事兒”。以下7事最需要家長加以注意。
1.害怕孩子之間爭搶
故事:陳規帶著妻兒回老家,當大人們一起聊天敘舊時,兒子也和小伙伴們玩成一片了。可不一會兒,院子外就傳來兒子的哭聲。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為和別人爭玩具給鬧的。陳規妻子邊哄邊說:“他們是野慣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搶東西呢?”
點評: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出去玩時,常常會叮囑:別和人家搶。因為他們都想做一個有教養的家長,希望孩子不去搶;另外,萬一對方個頭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虧,退一步海闊天空,家長們早已深諳此道。實際上,孩子之間的爭搶是否真的這么可怕呢?也未必。孩子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會逐漸摸索出相處之道,不管是努力爭取、還是妥協避讓,都是孩子經過自己體驗、思考做出的選擇,家長不應在這其中過分干涉,剝奪了寶寶成長的機會,其實,只要家長適當去引導,孩子之間的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了。
2.對孩子的行為過分擔心
故事:有個朋友的妻子,為了方便給樓頂上的花草澆水,她在樓臺旁邊搭了個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這個小木凳上澆水。一次,她剛提上水準備上凳子澆花,卻發現4歲的女兒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這可嚇壞了母親:“哇,孩子快下來!”
點評:中國式的教育是家長處處呵護、擔心孩子受一點傷,結果使孩子弱不禁風,遇到困難時總是一臉的沮喪,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你連爬上一張矮凳子這樣的主動權都不交給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戰戰兢兢。
3.總想方設法讓孩子“贏” 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歲多的兒子一塊下跳棋,雖說徐航只是陪著兒子玩,純粹是消遣,但小孩子的思維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經意的一步棋,讓勝利已成定局。這時候,兒子可不樂意了,看到小家伙哭喪著臉,徐航才回過神來:“哦哦,我下錯了應該是放這里的。”隨著他的悔棋,戰局馬上改觀,兒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點評:在每次孩子們有比賽時,最激動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會參與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比賽,例如幫他們鉆空子,幫他們出主意,提醒他們正確答案……事實上,父母對輸贏觀念的強調,更容易讓孩子處在輸不得的處境之中,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把成功看得過重,從而讓心理變得脆弱。
4.不敢拒絕孩子的要求 故事:趙錦華什么都不怕,就怕帶著5歲的兒子去逛超市,因為孩子一見琳瑯滿目的玩具就會樂得手舞足蹈,一會兒看中了一輛汽車,一會兒又想買個天線寶寶。滿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鬧,讓父母束手無策。
點評:4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學會主動跟父母提要求,甚至用各種方法來獲得批準。因此,一些父母很怕孩子提要求,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拒絕,或者怎樣做才能兩全其美。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了,因此當他提出要求的時候,我們不妨聽聽他們的想法,和他們制定一個規劃,如條件符合,就滿足他的要求,這樣,孩子在愿望滿足時會格外珍惜。
5.“付酬”家務弊大于利 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家里就忙開了。十點左右,客人陸續來了,媽媽一邊忙著倒茶,一邊吩咐婷婷給客人洗水果。一貫給父母“長臉”的婷婷這次卻沒有像以前那么乖巧。直到媽媽說:“快去,洗一個五毛錢。”她才樂呵呵地去了。
點評:如果一個6歲的孩子主動幫你干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子、澆花等,你應對他的這種表現給予表揚,但切勿說:“你天天這樣做,媽媽每星期多給你10元零用錢。”或者用物質引誘的方法:“乖乖,將自己的碗筷端到廚房,我就給你吃一杯冰淇淋!”因為說到底,物質獎勵不能幫助孩子從小樹立助人為樂、熱愛勞動的品德。
6.立即滿足孩子的愿望 故事:清晨,媽媽走進房間:“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說著,媽媽拿起一件綠色的衣服。“不,我要穿那件黃的。”“好,好,穿黃色的。”“兵兵,穿運動鞋。”“我不穿,要那雙會發光的。”“好,好,穿發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爺爺,好嗎?”“不,我要去兒童樂園。”“好,好,去兒童樂園。”……
點評: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過對孩子察言觀色來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給予百分之百的滿足。殊不知,這會使孩子從童年時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會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過努力才能爭取到。所以,如果對孩子的愿望一流露,甚至還沒有流露之前,就千方百計地予以滿足,會使孩子的童年失去魅力。
7.飯桌上的妥協者 故事:“開飯嘍!”聽到媽媽的聲音,思思從自己的房間跑了出來,一看是青椒炒肉絲加西紅柿蛋湯就噘起了嘴:“又是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飯。”“好,好,我這就去幫你買。”
點評:這個菜不吃,那個菜也不合口味,孩子總對飯菜百般挑剔,可你卻百依百順:嫌魚肉腥,就改吃紅燒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漢堡包、炸薯條,就去快餐店。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稱心如意,就飯碗一推,耍起賴來,餐桌上的鬧劇愈演愈烈。孩子正確飲食的基本法則是:給孩子吃什么,何時吃和怎樣吃,由父母決定;而孩子是否愛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