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嬰童家紡產品的購買者來說,質量是其最關心的問題。因為床品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最長,更與孩子的健康安全息息相關,因此備受家長們的重視。然而,記者在調查中卻發現,消費者們對當前嬰童家紡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并不滿意。許多消費者都表示,商場里專業售賣嬰童家紡的品牌并不多,挑選余地也不大。即使有一些比較高端的國際品牌售賣嬰童家紡,其價格也都比較高,動輒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這樣的價格幾乎和成人家紡品牌的產品價格持平。而像淘寶網、天貓、拍拍網等網絡商城所銷售的嬰童家紡用品,雖然種類較實體店多一些,但不少消費者留言評價說,質量差強人意。
然而,對于消費者所反應的嬰童家紡用品價高質低的問題,很多品牌卻感覺很委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紡用品生產廠家負責人對記者說,“對于嬰童家紡產品,許多人可能認為用料較少、設計較為簡單,價格應該偏低才對。但是,消費者忽略了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嬰童床品布藝的使用也同樣需要從大批整幅的布料上裁剪下來,而并非采用‘下腳料’。尤其自新的嬰幼兒紡織品標準實施以來,更提高了嬰童家紡用品市場的準入門檻,在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環保認證等方面規定得相當嚴格,無形中也增加了嬰童紡織品的生產成本。而另一方面,許多消費者所反應的嬰童家紡產品質量較差,這是由于一部分不法商家抓住了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通過生產一部分低劣的產品牟取暴利所致,這也是導致市場上嬰童產品差價高的重要原因。”
至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近幾年有部分家紡品牌曾短期生產過嬰童產品,隨后卻紛紛悄然撤出該領域。主要因為高標準、低回報的行業現狀,使他們對嬰童家紡這塊誘人的“蛋糕”望而卻步,致使時至今日,嬰童家紡領域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者品牌”,大多數的嬰童家紡只能說是有牌子,充其量算是“行業品牌”。而像羅萊Kids、夢潔寶貝這類相對比較成熟的品牌也并沒有“完全”進入嬰童領域,它們的產品主要針對3歲以上的兒童,而對新生兒及嬰幼兒產品涉及較少。究其原因,來自同行的回答似乎更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所在。“如今,國家針對嬰幼兒紡織品出臺的相關標準堪稱‘最嚴’,大部分家紡企業要想加工生產嬰幼兒產品,則不得不更換一條全新的流水線和機械設備,這對于企業來說成本高、門檻高,需要投入的資金太多。”山東金號織業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光輝如是說。
在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中明確要求,依據年齡不同,標準將兒童紡織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適用于年齡在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紡織產品;另一類是適用于3歲以上、14歲及以下的兒童紡織產品。此外,按安全要求的不同,標準將兒童紡織品安全技術類別分為 A、B、C三類,A類最佳,B類次之,C類是基本要求。且要求嬰幼兒紡織產品應符合A類要求,直接接觸皮膚的兒童紡織產品至少應符合B類要求,非直接接觸皮膚的兒童紡織產品至少應符合C類要求。標準同時要求兒童紡織品應在使用說明上標明安全類別,嬰幼兒紡織產品還應加注“嬰幼兒用品”。
高標準、高投入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嬰童家紡市場的準入門檻,但這對企業來說并非是壞事。與競爭激烈的成人家紡市場相比,國內嬰童家紡市場猶如尚待開發的“藍海”,每一個孩子的背后都跟隨著“1+N”的購買力,只要企業能夠提高產品質量,用心培育品牌,市場終究會帶給企業驚喜。采訪中,許多消費者都表示,大部分嬰童用品都是通過國外網站或代購的方式購買,并非是崇洋媚外的心里作祟,而是國內的嬰童產品質量實在讓人不敢買。如果國內真有值得信賴的嬰童品牌,他們也并不愿意“漂洋過海”的海淘,價格貴、郵費高不算,收貨的時間太長。目前,國內大多數家紡品牌并不是沒有能力和實力生產高品質的嬰童產品,只不過是被急于獲利的心理蒙住了雙眼,很難沉淀下來用心澆灌嬰童家紡這片土壤。希望在這個“六一”之后,國內的家紡大佬們能夠暫停腳步、用心思考,為何要讓本應屬于自己的嬰童消費流向他國的“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