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彩電企業的新品大戰比往年來得早一些。自去年彩電全行業交了史上最差答卷,出現30年來銷量下滑幅度最大后,各企業積極應戰。
從排兵布陣來看,日韓企業依舊集體走硬件顯示路線,中國企業則狂推智能化。軟硬完全不同的路線決定著各自的未來。
對彩電企業而言,每一年都可能是生死之戰。而2015年,行業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挑戰與機遇又在哪里?
外資:將退為純粹屏廠?
一臺彩電,最大的成本是屏。因此,供應屏的屏廠就好比彩電企業的“爺”,擁有絕對霸權。每年,彩電企業得排隊等“爺”出貨。
目前,日韓企業如LG、三星、夏普等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屏幕供應商,雖然它們各自也有彩電產品,但因為在中國賣彩電賺錢太難,賣屏越來越成為它們的核心目標。
2015年開年的美國CES展和中國上海家電展上,夏普拿出了看家產品8K電視。據介紹,當清晰度達到8K(8倍于全高清)時,人眼便已經無法分辨畫面與實物的區別。夏普表示,根據中國市場需求,正在考慮推出這一產品。
不久之后,一直推動OLED顯示技術普及的LGD(LG集團子公司,LG電子兄弟公司,主要賣屏)將推出輕薄面板。對手三星,近日傳出或將重啟OLED電視計劃。除此之外,索尼在春季推出4.9mm的4K電視,亮點也是顯示技術,強調輕薄。
不難發現,日韓企業強調畫質音質卻甚少提及智能,除了三星電視偶有智能概念亮相,其他幾家都還磨磨蹭蹭。
有彩電企業內部人士稱,輪番價格戰后,彩電利潤越來越薄,因為看準了彩電后向運營的營收空間,本土品牌包括新進互聯網企業,才貼錢又貼資源試水。不同的是,三星LG等日韓企業,它們一開始就瞄準高端市場,但高端人群不愛玩兒。所以,智能化于他們而言,既缺用戶,也缺動力。
“但如果三星、LG、夏普只賣電視硬件,未來可賺錢的空間越來越小,成本撐不住,終將在消費領域撤退,退為純粹的屏廠”。上述人士稱,等電視硬件全部標配化的時候,那一天就會到來。就如現在的小米手機是夏普屏,高通芯片,零部件全部標準化,買外資不再必要。
賣“屏”為主,壓力也不小。中國屏廠華星光電、京東方已經崛起,蠶食了部分外資屏廠的利潤空間,外資必須在4K、8K上下工夫。而當前中國的應用環境,全高清尚且在試播,4K、8K對消費者來說為時尚早。
本土:智能“危”“機”并存
在屏幕霸權時代,每年彩電企業從屏廠拿到質量一樣僅數量不同的“屏”資源,而后同質化地推出畫質、音質相差無幾的產品。
該如何突破這個怪圈?智能化成為一個機會。
目前來看,中國擁有互聯網、軟件環境,彩電企業因此順勢建立了自己的軟能力,各家又根據各自實力推出差異化的智能概念。
比如,今年長虹推出啟客電視二代,重視用戶數據分析,可以實現熱播推送。長虹內部人士透露,接下來還會包含收視率分析。海信重點在內容上做文章,先與各視頻網站聯合打造視頻平臺,又與騰訊聯合打造游戲平臺。
創維、康佳則分別推出獨立的互聯網電視品牌“酷開”、"KKTV",以純粹互聯網的玩法探索新模式。最新的數據顯示,酷開電視7天賣出7萬臺,完勝去年小米一年賣30萬臺。
酷開網絡科技董事長王志國說,“我們就把握一個原則,當電視賣出去后,我還能為用戶提供服務,而不是我賣出電視后,是別人為用戶提供服務。至少我們手上還有用戶”。
彩電智能化,最核心的就是未來的用戶運營,但這塊利益也有互聯網大鱷在覬覦。
有企業內部人士說,現在各企業唯一存在的價值,就是差異化。但目前海爾等企業選擇跟阿里OS系統合作,相當于把運營權拱手相讓。為盡快上量,推廣OS系統,謀求后續運營,由阿里出面補貼。
“這種低價對硬件企業根本無利潤可言,而等阿里弄熟了這項業務后,硬件企業就徹底淪為制造商,阿里若找到更便宜的制造商,就沒你什么事了,直到去品牌化”。該人士稱。
信息安全是本土企業紅利?
上游屏廠的壟斷,中國企業一直在嘗試打破,未來內容運營的空間,外資也難言放棄。有業內人士稱,“它們不是不做,而是慢了”。比如,強勢的三星,在智能化研發上一直投入很大,首款搭載Tizen系統的智能電視也將發布。
不過,有中國彩電企業高層對新京報記者說,智能最重要的制約瓶頸是安全,在當前國家大力強調信息安全的背景下,外企在這方面不具有優勢。
新京報記者發現,今年兩會期間,很多企業大佬、政府官員都換下了原來一直用的蘋果或其他外資手機,帶著全新的國產手機去開會。而在PC端,聲勢浩大的去IOE化去年已經在政府及銀行等單位開啟。
“它們不是技術上不行,比如IOS、安卓都可以在產品終端上幫助推進,但是在內容運營交互方面,未來會被限制。比如中國家電企業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云服務平臺,大數據交互處理平臺。但外資企業,是不可以的”。上述人士稱。
電視也一直是個特殊的終端,始終在可管可控范圍內。2014年廣電總局力推自主研發的電視操作系統TVOS上線,目前已在盒子上應用。有業內人士稱,PC、手機操作系統已經完全成熟,電視操作系統可能是最后的陣地。假如未來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全民通知,也只有電視傳輸是最安全的。
奧維云網黑電事業部總經理董敏說,涉及電視用戶研究、個人隱私,國家會有一系列規定出臺,而這些規定不會只針對外資,將對所有企業進行管制,管制內容可能涉及入口、系統、運營平臺。
專注于信息安全領域的石盾科技CEO韓晟則認為,信息安全目前主要在IT系統上有限制,因為IT系統上有太多有用信息,智能電視到目前為止,還遠沒有發展到有個人太多隱私信息的地步,在信息安全層面也還沒有上升到戰略高度。
■ 提醒
可穿戴設備要小心信息安全
涉及信息安全,除了當前討論熱鬧的PC、手機之外,電視端的問題還不棘手,棘手的是正大量冒出的可穿戴設備。
信息安全,首先是從底層操作系統開始,其次是芯片中的加密模塊,頂級的是能夠用于個人ID識別的信息,比如指紋信息。未來當智能硬件相連,電視、冰箱、洗衣機、血壓計、血糖儀、手環、手表都存有個人信息,信息安全就更加重要。
蘋果作為大腕兒的玩家,發布Apple watch,欲激活智能穿戴設備市場。
但也有人擔心,蘋果智能手表可能涉及信息安全。有不具名業內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說,可穿戴設備除了智能信息呈現、智能交互,還能提取人的體征數據、運動健康數據。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未來個人數據量與此前移動互聯網的數據量將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以前是一個人一個手機,現在是身邊的每個物件都可能成為物聯網的數據源。
換一個角度看,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體征信息、生活習慣,你真的希望隨意被獲取嗎?從個人角度,會涉及隱私,從更大的層面來看,可能會分析出一個群體的健康狀況,涉及國家戰略信息。所以,安全問題可能是影響智能產品尤其是智能穿戴設備能否迅速市場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