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彩電產業再次進入焦慮期 互聯網化無清晰路徑
最近,圍繞如何互聯網化的核心議題,彩電產業再次進入了焦慮期。到底何種顯示方式將主導彩電的未來?如何實現產業的跨界整合從而構建起新的互聯互通的產業生態圈?怎樣借用全球電視技術轉型的機會來創生中國企業主導的產業結構?《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先生。
電視業最重要方向是超文本化
《經濟參考報》:各種跡象顯示,2015年無疑是彩電顯示技術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年,創維、康佳、LG邁進了OLED陣營,而海信公開表示并不看好OLED技術,而推出ULED電視,長虹推出了裸眼3D電視,如何看待彩電業的顯示技術之爭?
羅清啟:顯示技術之爭已經沒有意義,雖然這個結論會受到電視機公司的強烈質疑。
電視產業的互聯網化是未來十年內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這個趨勢產業內很少注意到。電視臺和電視機網絡構成了全球最大的視頻傳媒體系,它們雖然是電子手段,但卻完全不是互聯網時代的交互電子媒體,它跟一份紙質媒介沒有任何區別。
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特征是超文本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球包括發達國家的電視廣播系統都處在沒有交互回路的文本媒介狀態。因此,我們在爭執何種類型的顯示方式時,實際就好像在爭執我準備用什么類型的紙張去出版報紙一樣,這改變不了電視的文本性質。
全球未現具有未來特征的生態圈
《經濟參考報》:最近彩電企業紛紛打出合縱連橫牌,如TCL與愛奇藝、康佳與騰訊聯盟,暴風科技等內容提供商也結盟合作伙伴進入彩電行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大范圍的跨界合作?同時,圍繞互聯網電視生態,樂視與創維旗下的酷開公司最近也打起了嘴仗。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企業應該怎樣構建生態圈?
羅清啟:這只是產業的上下工序而已,電視臺的節目在電視機上播放根本不是跨界。企業都害怕別人撤掉自己的模式標簽,如果當你有了強大的生態圈的話,你還怕嗎?憤怒實際上往往是一種虛無的恐懼,摧毀對手的永遠是市場,而不是同類之間的力量。
用未來的視角來看,電視產業的生態圈必須是強大的交互概念,我們不能把兒童的玩具陣列當成生態圈,他們的交互只存在于孩子的想象之中。到目前為止,全球電視產業中還沒有看到一個具有未來特征的生態圈。我們目前所謂的生態都是各類節目內容數據庫與電視機公司組合的個性點播合作體,它是對電視線性播放秩序的補充,僅此而已。
未來電視產業進化的方向是解放時間與空間對視頻內容的限制,在任何時間和任何空間的顯示屏幕(圍繞在我們周圍的視頻屏幕)實時供應節目的狀態將是我們的產業特征。
然而,僅僅達到這種狀態是不夠的,要知道,電視產業4.0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節目的深度定制時代將來臨,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大家都在集中處理現有的節目何時在電視機上播放,未來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我們要制作什么去播放”,更為重要的是,像爭奪客廳之類的豪言都像是老古董一樣了,分布式的屏幕特征已經讓電視像氣體一樣彌漫在人的周圍了,我們仍然對產品而不是產品所能攜帶而來的信息感興趣是不行的。
從泛電視系統生態去設計未來
《經濟參考報》:蘋果要推出電視機產品的傳聞由來已久,不少“果粉”期待蘋果繼iPod、iPhone以及iPad之后再一次“改變世界”,然而為什么蘋果一直沒有推出電視機產品?
羅清啟: 電視產業或是電視生態不是局限在電視以及電視節目的范疇之內。未來的電視產業的范疇已經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電視產業要解決的問題是內容的視頻形式在任何時間節點和任何空間節點的無障礙流動問題。但是,內容仍將受到嚴格的管制,電視廣播系統在任何國家仍然是傳播的主力媒介,電視是一個國家的國家與民族屬性的維護和塑造手段,所以這個廣播系統仍將是個嚴格的出版系統,但是除此之外,非專業的產消者(原來的受眾)將大面積的涌現,他們制作的節目也將以幾何級數的面貌呈現,擁有內容牌照的視頻節目公司實際可以扮演產消者自制節目的出版編輯的角色。此外,幾乎日常所有通訊的視頻化將是未來通訊業的慣常模式,視頻生產、流通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電視機公司應該在這個新的視頻結構體系中重新找到或者設計自己的產業龕位。
蘋果公司的進化實際上是電視產業變化的一個縮影。我從來沒有把蘋果看成是一個硬件公司,我們應該把它看成是一個電視通訊公司,它不停地推出不同的屏幕的目的實際就在用不同的播放裝置來迎接視頻的交互性的、無障礙性的流動。到目前為止,它實際已經變化成為一個視頻內容還不能太通暢流動的電視公司了,雖然輿論并不認可這一點,蘋果在純電視機產業空間緩慢的動作并不是說它的技術創新能力出了問題,而是任何國家的電視產業政策會限制這種舉動。電視廣播是國家行政職能,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蘋果公司在電視產業戰略上出了問題,企業在任何時候都要考慮社會創新,而不僅僅是技術創新,蘋果在電視機產品上的徘徊說明它只在設計產品而沒有很好地設計市場,由此可見,國內電視企業要從單一的電視機公司的取景框里鉆出來,從真正的泛電視系統生態中去設計自己未來的發展路徑。
份額提升并不意味競爭力增強
《經濟參考報》:數據顯示,在2014年全球彩電市場中,韓系品牌占到40%,中國內地企業約占25%-26%,日系品牌整體份額不超過25%。有觀點認為,日企的全面敗退,給中國電視企業一個進軍全球的好機會,是這樣嗎?
羅清啟:這個格局實際上是顯示產業實力在整機上的反映。日企衰敗給中國企業進軍全球一個機會,這個觀點帶有很大的欺騙性,尤其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其欺騙性更為逼真。

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日本電視整機的市場份額在下降,其中有需求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日元匯率的干擾,日企轉手少部分生產環節并不影響其對全球顯示產業格局的掌控。
中國電視產業進軍全球應該是構造全球領先的產業結構,而后才是整機走向全球,整機份額的全球化不是我們產業競爭力提升的本質標志,整機份額是競爭力的結果而非原因。設想一下,假設日韓顯示產業的公司全部退出整機領域,而繼續壟斷顯示產業的話,即使我們的整機賣遍全球,我們的產業仍然還是匍匐在地而不能站立,這就是我們最近這些年來急速打造本國電視顯示產業的原因。
靠硬件技術的壟斷而獨立形成產業的競爭模式在電視產業的互聯網時代開始失效,在4.0時代終極用戶群的需求生產要素是塑造產業地理生態的最重要力量之一,這是中國電視產業在全球最重要的優勢資源,我們的企業應該把握住這一巨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