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起飛和企業發展,要么靠資本,要么靠人力,要么靠技術。
在經濟發展歷程之中,也都會出現“資本為王”時代,基本上所有發達國家也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典型的案例很多,比如二戰后歐洲的復蘇,很大程度上依靠“馬歇爾計劃”,獲得了美國的資本援助等等。我國取得的經濟奇跡,也離不開資本的支持,自1992年以來,中國利用外資已連續2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資本能夠巨大地拉動經濟增長,扮演著核心作用,因此社會上會逐漸形成“資本為王”的觀念。
它在各行各業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呢?
互聯網企業想要獲得競爭優勢,首先想到的不是提升產品體驗,而是通過大規模“燒錢”搶占市場,企圖獲得壟斷優勢。
房企不愁銷售,只會瘋狂加杠桿,從拿地、施工,到銷售,各個環節都在滿負荷運作,負債規模能夠高達萬億,杠桿率能夠達到90%以上。
零售企業也不考慮店效、坪效和客效等等,只想著在全國各地大規模的開自營店、直營店,甚至平均四五天就會開一家新店。他們在意的是,賬上還有多少錢,還能借多少錢,以及還能新建多少個店。
資本點石成金,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說捧紅誰就捧紅誰。在整個公司,資方一言九鼎,干事兒的人唯唯諾諾。
問題是,一個人補習提高分數,所有人都補習提高分數線;一家企業玩兒資本提高資金效率,所有企業都玩兒資本提高全社會杠桿率。
為了提防這個問題在中國繼續惡化,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首次提及“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資本為王”時代正式謝幕!

“資本為王”時代,企業最重要的就是融資能力;“資本為王”時代謝幕,企業的膝跳反應就是降杠桿。
動靜鬧得最大的就是房企。2020年8月20日,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出臺,全行業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杠桿浪潮,爭取在2023年將三個杠桿率都降為“綠檔”。
實際上,不只有房企在去杠桿,洞悉大勢的企業,都在悄悄地著手去杠桿,提升財務安全邊際。
2021年上半年,家居零售龍頭紅星美凱龍的貨幣資金66.05億元,較2020年底增長1.44%;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入20.84億元,同比增長95.5%,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長76.7%,大幅超越疫情前水平。
更關鍵的是,今年5月,紅星美凱龍37億的定增申請獲得了中證監核準批復。此次股權再融資,既補充了營運資金,又降低了財務杠桿。
通過經營性現金流、A股定增、縮減資本開支及剝離非主營資產四大方式,紅星美凱龍降杠桿成效顯著。
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紅星美凱龍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2.04個百分點,其中計息負債規模下降25億,有息負債率下降幅度更大,同比下降4.84個百分點。
后“資本為王”時代,企業想要活下來,去杠桿是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問題是,去杠桿相當于“自縛雙手”,屬于戰略收縮措施,企業不能為了降杠桿而降杠桿,而是需要清楚降杠桿之后,企業到底該如何保持競爭力。

從柯布·道格拉斯增長函數邏輯出發,資本退居二線,那么人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就需要站在一線。對于企業來說,最有效的戰略擴張思路就是,通過新模式和使用新技術,來提升運營效率。
從商業的角度可以概括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資本為王”轉為“運營為王”,以此獲得競爭優勢。

“運營為王”的內涵是,認認真真做企業,踏踏實實練內功。“資本為王”時代謝幕,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過程。
有遠見的企業也根本不會等到“上面”發話才行動,而是早就開始著手調整經營思路。紅星美凱龍提升運營效率主要采取幾大舉措,輕資產、拓品類和數字化等等。
在國內,紅星美凱龍對輕資產化的探索早于絕大部分企業。早在2003年,大部分零售企業都在跑馬圈地建自營店的時候,紅星美凱龍在山東東營就建立自己的首家委管商場。
最近幾年,紅星美凱龍更是加強了輕資產化運營,委管商場的增速明顯高于自營商場。
2015年底,紅星美凱龍就已經有了55個自營商場和122個委管商場;截至今年6月底,紅星美凱龍自營商場和委管商場數量已經分別飆升至93家和276家,并且通過戰略合作經營的家居商場也達到了12家。
此外,紅星美凱龍以特許經營方式授權開業67家特許經營家居建材項目,共包括483家家居建材店╱產業街,相較上個季度末總數增加了7家,而其中主要為委管商場數量的增加。除已開業的委管商場外,截至2021年6月底,紅星美凱龍還持有已簽約已拿地委管商場項目346個。
輕資產化運營模式,讓紅星美凱龍擺脫了沉重的資產負擔,充分發揮了其35年積累的整合能力、議價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也打開了其業績增長的空間。
據悉,紅星美凱龍輕資產業務的毛利,連續四年來一直保持60%以上。即便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紅星美凱龍至少有四個月受疫情的影響,仍然實現了整體87.56億的毛利,毛利率61.5%,給公司帶來豐厚的收入和利潤,以及現金流。
毫無疑問,輕資產模式極大的提升了紅星美凱龍的管理效率,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的份額,夯實龍頭地位。2020年,在中國連鎖家居商場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高達17.1%。
輕資產化是整個運營模式的轉變,它不需要企業繼續保持龐大的資產規模,也不需要企業大規模投資,主要強調企業要把資產質量做精,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只要企業實施這個運營模式,就會系統地提升整個公司的運營效率。2020年,安永對《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調研證實了輕資產化運營模式的高效,尤其是在家居用品和制造業更是如此。
根據安永的研究,在過去五年的股東總回報中,輕資產公司的表現比重資產公司高出4個百分點,其中家居用品和制造業最為明顯,大約相差7%-8%。

(注:500強上市公司數據截止于2020年3月31日,來源Capital IQ,安永對于輕資產企業的定義:五年間PPE(房地產、工廠和設備)與銷售比值低于所在行業平均值)

為了提升公司運營效率,紅星美凱龍除了采取更加高效的運營模式以外,還重新規劃和定位其商場,以及對公司業務進行全面數字化升級。
提升運營效率的前提是,能夠對行業充分了解,掌握行業最新動向。2020年,紅星美凱龍對家居品市場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并且發現了一些行業最新動態,比如:
1、房地產市場差異化非常明顯,一線城市存量房翻新需要已經高達80%,新一線城市翻新需要也超過新房需求高達52%,但是三四線城市新房裝修需求仍然高達80%。

2、消費者已經發生變化,85后、90后已經成為家裝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的消費習慣和偏好也影響了行業,導致行業消費風格的變化。

此外,城鎮化紅利被充分激活,家裝市場開始下沉。與此同時,品質消費趨勢出現,由消費產品升級為消費生活方式。
為了應對這些變化,紅星美凱龍在過去兩年中全面梳理了產品結構,發布了“九大主題館”,囊括了智能電器館、進口國際館、設計客廳館、高端定制館、軟裝陳列館、系統門窗館、精品衛浴館、睡眠生活館,以及潮流家具館,極大的拓寬了品類。
紅星美凱龍打造“九大主題館”的目的是,構建中國中高端家居生態,把這九個主題館變為九個流量入口,相互賦能,滿足中高端消費者一站式消費場景需求。
另外,基于新的市場調研,紅星美凱龍根據不同地區的市場特征,發布了“八大地區攻略”,重新將全國市場劃分為京津、華南、華東、西南、華中、華北、西北和東北八大地區板塊。

這個攻略有助于紅星美凱龍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策略,并且通過在全國核心城市打造了31個1號店,樹立起標桿效應,幫助公司快速搶占各個地區的市場占有率。
數據顯示,在拓品類、重運營的加持下,紅星美凱龍商場強勁復蘇態勢已現。財報顯示,紅星美凱龍自營商場、委管商場出租率已分別回升至93%、91.2%,重歸歷史高位。
提升運營效率,紅星美凱龍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是,數字化。
通過使用新技術來提升企業運營效率是亙古不變的商業邏輯。在當下的技術和商業環境之下,具體表現就是,數字化。
當下的數字化就是,利用軟件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手段降低成本,提升生產運營效率,為對外開源拓客創造更多價值的過程。

(來源:德勤《實現數字化愿景 數字化時代的運營模式》報告)
根據德勤的研究,數字化創造的價值是產品型業務模式的8倍,是服務型模式的4倍,是軟件和知識產權型模式的2倍。
也就是說,從價值創造角度來看,數字化是當下最高效的運營模式。
為了提升運營效率,2021年上半年紅星美凱龍成立了美凱龍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對其數字化進行了升級。
從企業層面看,紅星美凱龍實現賣場數字化、業務數字化、用戶數字化、組織數字化,然后把數據沉淀在基礎云平臺,通過大數據智能計算,實現對店效、坪效和客效的充分監控,最終實現決策智能化。
截至2021年6月底,紅星美凱龍數字化升級已覆蓋271家商場。

除此之外,紅星美凱龍踐行數字化升級戰略,繼續深化了線上線下一體化,借助淘寶、天貓的超級流量平臺,實現跨越式增長。
據悉,紅星美凱龍天貓同城站已累計上線28城73家商場,上線商品近69萬件。累計實現站內流量4256萬,其中商品獨立訪客數4111萬,各項業務指標行業領先。
2021年“618”活動期間,紅星美凱龍全域銷售總額更是高達86.3億元,線上引導銷售27.45億元,消費人數同比增長31%。紅星美凱龍天貓同城站線上商品訪客數同比大增108%,引導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超500%。
在“運營為王”時代,紅星美凱龍運營輕資產化的范式升級,以及重新梳理業務、數字化升級兩大提升運營效率的舉措,正逐漸構成其新的企業“護城河”,效果也體現在了其財務報表上。
財報顯示,2021年1-6月,紅星美凱龍綜合費率39.4%,較去年同期的45.4%降低6個百分點。降幅最大的當屬財務費率,從2020年上半年的22.4%下降至16.3%。從絕對值來看,財務費用也出現了9.6%的下滑,由13.48億元減少至12.19億元。
費用率下降的一個結果就是,利潤率的增長超過營收增速。今年1-6月,紅星美凱龍實現營收75.03億元,同比增長24.5%;歸母凈利潤達17.32億元,同比增長57.26%;扣非歸母凈利潤9.3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01億元增長33.0%。
既增收更增利,才是“運營為王”時代企業的一個重要財務特征。

社會上存在“邊際效應遞減”的經濟規律。隨著經濟發展,以及資本的累積,資本對經濟增長拉動的邊際作用也會逐漸下降。
如果此時社會上仍然盛行“資本為王”的理念,就會出現“資本繁榮”和“社會衰落”并存的問題。
當貨幣信用交易活動過度繁榮,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資本在金融部門“內循環”,信用風險不斷自我強化,房地產、藝術品等領域過度金融化,制造業就會不斷衰退。
就連世界頭號金融強國的美國也難逃一劫,制造業經歷嚴重衰退,因此從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就著手讓制造業回歸,特朗普政府時期更是出臺苛刻的稅收政策,逼迫制造業回流美國。
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資本為王”時代一去不復返。
當下中國去杠桿是歷史大趨勢,而并非一個小浪潮。
這意味著,“運營為王”時代已經到來,提前“搶跑”的企業將獲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