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為期1天半的「2018喜舍杯·中國住宅設計總評榜」年度活動完美落幕!喜舍杯年度活動第一彈荒島求生中設計師經歷了什么?沒有手機,沒有食物,開局一個包,吃喝全靠找!作死小編混入喜舍杯獲獎設計師天團,經歷千險萬難為您揭露設計師們與荒島不得不說的24小時。
PS:下文有設計師自建“海景房“視頻及篝火夜話實錄
4.19 10:00am 酒店會議廳開營儀式

總計30余人的各地獲獎設計師和3位喜舍工作人員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會議廳聆聽top訓練營教官們的開營講話。首先,教官們做了簡短的自我介紹和“貝爺”的歷程講解,向我們指出在野外生存必要的精神和準則。
在學員們發表對荒島之行的理解后迅速分成三隊,以團隊為單位競選組長、安全員與衛生員。然后分發了裝備包并且講解各裝備位置和用途,隨著各小隊喊出口號,宣告本次順利開營。學員們隨教官坐車前往目的地——薄刀嘴島。
4.19 11:00am 港口 登陸海島

全員到達港口將裝備佩戴完畢后有序登船上島,于15分鐘后到達島嶼邊境礁石處,學員們跟隨教官木板搭橋登上礁石。正當學員們在為海島風光期待不已時,挑戰宣告開始。
教官們搭橋通過一道海溝而將木板撤走,此時學員們傻眼了,不知所措之余,教官告訴我們此刻正是需要我們頭腦風暴,利用現有資源通過的第一道難題。

本次來島大多是年輕設計師,面對此種場景顯得十分茫然,然而資歷深厚的設計師們很快提供了幾種方案,為大家找到了方向。拿出每人裝備的繩索結在一起,試圖架橋通過海溝。然而不同的想法使大家無法達成統一,三個隊伍僵持不下,時間逐漸消耗至下午1點。
教官終于在此刻發聲了:首先,團隊面對困難在解決意見上必然要遵循一個領導,否則無法前進。其次,以目前壞境安全可行的唯一途徑就是走海路過溝。最后,我們消磨的時間越多,到了晚上會更加困難。
經過教官的提點,全員統一了方向,讓一位勇士綁繩游過攀上海溝,再讓其余學員沿繩游過岸。湍急的海浪撩動著學員們不安的心,誰也不敢對著自己的水性打包票,然而團隊里最年輕的設計師——李超挺身而出,率先過海。
被他的勇氣所鼓舞,余下的學員們有條不紊突破險境,盡管其中有工作人員裝備不幸落海,大家還是憑著勇氣與協作拾回了裝備并最終全員挺過海溝,完成了破冰。
4.19 2:00pm 攀登峭壁

經過短暫的休息后,來到峭壁處準備攀登進入島內。峭壁坡度在70~80度之間,壁高10米左右,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徒手攀過顯然難于登天,好在教官提早布置了繩索,悉心指導我們安全帶扣的使用與攀爬技巧后,步履維艱,于45分鐘后全員登入島內。
值得一提的是,學員中有兩位體重200斤以上的設計師勇士,面對這可謂天敵般的峭壁,沒有退縮,拼盡全力攀上峭壁,盡管其中一位隨后出現低血糖情況,稍事休息后,仍然沒有掉隊,從精神上鼓舞了眾人。
4.19 3:30pm 找尋營地,生火駐扎


在島內步行30分鐘后,教官指派了“老大哥”梁蘇杭使用指南針帶領大家尋找位于當前位置北偏東30度的至高點。
在梁大哥的指引下分兩隊進行岔路探索,然而尋找未果,全隊甚至對“至高點”的定義展開討論。畢竟大家雖然知道指南針,但是由于現代地圖導航的發達,并沒有更多經驗,最后茫然的團隊還是根據教官的指導到達了至高點的暸望塔。
在塔頂將環島全貌一覽無余后,驚訝于這未被開發的自然風光。趁著天色尚早,楊教官現場示范了利用“貝爾刀”生火的方法。教官的言傳身教使得團隊掌握的很快,馬上我們就出發前往觀測到的營地適宜地點。
4.19 4:15pm 搭建營地,搜尋食材


來到營地搭建點,前有大海背靠山。
經過教官的指導,在各隊隊長的指揮下,全員分為“建筑隊”——利用周邊可用資源,按照所教扎捆法,根據多人居住需求搭建不同創意的營地帳篷。“打獵隊”——到海邊尋取食材提供晚餐,“火柴人”隊——向山進發,將可供燃燒的干木材按輕、中、重帶回供給整晚營地及烹飪篝火。
就這樣,三隊將各自工作緊張進行著,場景儼然回到了勤勞分工的原始社會。經過將近3個小時,三支隊伍的帳篷基本完工,本著設計師的專業態度,連帳篷內部都完成了設計裝修,最后隨著三組人員回歸到齊,架起了營地篝火,點燃了荒島的夜空。
(設計師自建的庇護所,據說還有設計主題和內部軟裝)
4.19 7:00pm 荒野晚餐

在一天的奮力求生之后,饑腸轆轆的設計師們圍坐在篝火前渴望著豐富的大餐,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搜集來為數不多的食材甚至不能使大家抵消饑餓。
在這慘淡、灰心的時刻,教官居然捧出了整箱食物!說為了表彰大家今天的卓越表現,提供了掛面、午餐肉、香腸、土豆、甚至還有荷葉雞!這無疑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全員沸騰了!
三隊瞬間化身炊事班,將各自為數不多的飲用水注鍋煮沸,將食材一股腦下鍋,木材削成筷子分發眾人,所有人端著裝備里的小鐵盒死死盯著鍋。
再平常不過的簡單食材用白水煮熟甚至混雜塵土,夾帶的私鹽油料全部倒入鍋中,伴隨食材入口,一句“真香!”紛至沓來。全員恢復了生氣,還品嘗了抓來的小螃蟹,吃空了食材,全員抱著肚子圍坐在篝火前,晚餐宣告結束。
8:30pm 篝火晚會,圍爐夜話


教官趁著晴朗的夜空教會了大家如何觀星辨位,彼此互相打趣,笑語連連。片刻之后,教官帶大家回顧了今天的表現,設計師們彼此作了分享(設計師們的真實心聲將呈現于篇尾)。
漫長的真情流露后,頂不住一天的疲乏,除了守夜輪班,設計師們也陸續回帳篷進入夢鄉。
4.20 6:00am 晨練+特制早餐

清晨6點,全員準時起床,半個小時內整理好所有裝備,本著保護自然的原則,將營地一切恢復至到來之前。
簡短的拉伸操后,迎來的是三隊協作攀爬競賽,勝者組優先品嘗教官帶來的“特制”早餐。二組拔得頭籌后大伙都眼饞著,沒想到“特制早餐”居然是蟲子!雖然都知道貝爺吃蟲“雞肉味,嘎嘣脆”但放在自己面前,還是很難克服恐懼。終于在一兩個勇士敢于嘗鮮精神的帶領下,大部分還是服了下去。
4.20 7:10am 擔架制作 尋路下山

早餐后教官就傷員處理一事,教導了大家各種解決辦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擔架的制作,設計師們圍著教官學習了雙套結并學以致用以兩竹為桿完成了擔架。接下來團隊分為兩組,一組跟隨一位教官尋路下山并且留下路標指引;另一組攜擔架抬“傷員”按路標下山。
4.20 9:40am 峭壁速降

行至島嶼邊緣已無路可下山,唯有巖壁。教官指揮全員休息待命,在其他教官巖壁布置繩索時,王教官又教了幾種野外實用的繩結。繩索安置完畢,全員穿戴安全帶扣,準備依次速降。
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雖然是滑著繩索下山,但是二十多米的高度還是讓人望而生畏,好在經歷了昨天的種種后,大家都磨練得更堅強,這種強度不在話下。只見一個個設計師像特種兵一樣駕輕就熟的滑下巖壁,面對攝影師擺起pose游刃有余,十分開心。
下坡后看著隨海浪漂上石灘的垃圾,設計師們自發做起了“自然環衛工”,將垃圾收集處理。
4.20 11:30am 荒島圓滿結束 回歸文明

將近一個小時的荒島徒步,最終回到了對岸港口,面對終點的香檳與可樂再也按耐不住喜悅的設計師們沖刺到達了頒獎地點。
伴隨全員到達,教官作了總結發言并且為各位勇士頒發了荒野求生勛章。最后的最后回歸喜舍頒獎的主題,李想姐姐頒發給各位2018喜舍杯的獎杯和證書并鼓舞優秀的設計師們來年繼續努力,大家懷著獲獎的喜悅與兩天超越自我的充實坐上大巴返回了酒店。
以上就是荒島求生之旅的全程概況了。
這樣子艱苦卓絕的經歷,本不該屬于“頒獎”這樣傳統的活動中。之所以另辟蹊徑,我們是這樣想的:設計行業不斷發展前行,設計師對于設計本身的思考越來越深入。
設計思考不應當浮于為房子裝點元素,而是應該聚焦于居住體驗,聚焦于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生活的關系,人與空間的關系。
然而在空間出現之前,與人相處最久的,是自然。所以,這一次我們將體驗放在荒島之上,拋卻“空間”載體,以抽離的視角,探尋人類最本質的“住的初體驗”。
最后附上一些設計師在篝火晚會上的真情發言
Q:如果可以穿越時空,你會給當初那個準備考設計院校的自己,或者準備去做設計的自己,說些什么。
A:我很愛設計,我想對當年學生時代的自己說:好好選專業“別選錯了”。(PS:她選成平面設計了)
——設計師羅斯琦
A:我想對學生時代的自己說,在學校時候好好談一場戀愛吧,不然你會發現工作之后,你可能沒有什么時間入行之后,沒有什么時間去談戀愛。
——設計師林澤峰
Q:假如不做設計師了,也不用考慮生計問題。最渴望體驗的職業是什么,為什么。
A:假如不做設計師,我可能會考慮做一個繪畫培訓老師吧~
——設計師黃江
A:我以前200多斤,感覺一輩子要完了。從那時候開始決定減肥,到現在瘦了7,80斤,這段經歷帶給我的改變,性格和做事的態度也都不一樣了,如果不做設計師的話,我會當一個健身教練。
——設計師鄭鵬飛
A:設計可能是我的終身行業,我不會拋棄它,我覺得做設計,體驗很重要,做一個深度的生活體驗者,才能做出更好的設計。
——設計師施鑌桀
Q:做設計多久了,請描述一個你在設計生涯當中的[至暗時刻]。
A:兩次創業失敗是我人生的“至暗時刻”,后來走出去,找到方法,和大家一起學習才慢慢有所成長,我覺得設計師的見識和廣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設計師李惠鑫
A:做設計嚴格來說才10個月,實習3個月,進修7個月。在進修的時候,一直在逼自己努力追趕非常優秀的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學習壓力,然后得了抑郁癥,后來,慢慢自我調整,才走了出來。
——設計師郭東博
A:自主創業后的“閉門造車”,既沒有客戶積累,圈子也沒打開,走出來之后,情況就好多了,年輕設計師還是要多經歷。
——設計師周煜
A:以前項目做不下去的時候,電話鈴聲響,都覺得自己心里在顫抖,那種體會,得是很難過的,隨著經驗慢慢的積累,設計也就沒有那么困難了。
——設計師師雷
A:我覺得我一直都在一個灰色的階段,感謝我的大師兄和二師兄,是他們在一路陪著我不斷的去追尋光亮。
——設計師陳瑾姍
A:我的至暗時刻就是知道未來的我會遇到很多個至暗時刻,越做越做設計就會發現,有很多東西要學,每一次來不及驕傲,就要面臨下一輪的挑戰。
——設計師黃炳森
A: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自己做設計的時候,要有人文在,要有歷史在,要有環境在,要有自然在??晌覀兌宋膯??我們懂歷史嗎?我不知道,如果我連在海邊如何生活都不知道,我怎么給生活在海邊的人做設計?我覺得我們可能還需要真正考慮一下,對這個世界,對我們自己,對我們堅持的設計,到底如何理解。
——設計師胡景皓
喜舍杯,2019,我們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