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一臺邁巴赫S級豪華轎車連續5小時將油門和剎車同時踩死結果會是什么樣子”,我估計一定有人大罵:“你腦子有病啊?!”而另一部分人則小心翼翼地問:“你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北京時間2月25日下午,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019)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幕,不出意外,“5G”與“折疊屏手機”成為本次大會最大熱點。據媒體報道,華為MateX折疊屏手機,定價高達2299歐元,折合人民幣17498元。

就在前不久的2月21日,三星剛剛在舊金山發布了首款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售價1980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13000元。
據悉,TCL、小米、柔宇、OPPO、vivo等品牌,對折疊屏手機均有布局。
許多人驚嘆:折疊屏手機怎么這么貴?!
原來,每一款折疊屏手機的背后都站著同一個身影:AMOLED柔性顯示面板。可以說,正是OLED柔性顯示技術日益成熟,最終讓手機屏幕可以折疊成為現實。
事實上,在1月初舉行的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CES2019),OLED就是全場不折不扣的主角,LG場面宏大的OLED電視天幕,及隨著音樂起舞的可卷曲OLED電視矩陣,無不給身臨現場的觀眾留下震撼的印象。
中國彩電巨頭創維展示的OLED透明電視、OLED瀑布電視,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2019年,或將成為OLED發展史上比較特別的年份日前,LGD全球公關副總裁孫永濬披露,LGD LG Display(LGD)廣州8.5代OLED面板生產線,將于今年第三季度建成投產,至2019年底將形成每月6萬張基板的設計產能。LGD今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出貨量將因此增加至380萬片(對應380萬臺電視)。

受益于LGD廣州OLED項目建成投產,預計2020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年產能將提升至550萬片以上。
同時,中國將成為繼韓國之后全球第二個同時擁有大尺寸OLED面板+中小尺寸OLED面板生產能力的國家,中國OLED市場將迎來全面爆發。中國OLED電視市場,預計未來三年在全球的占比將由2018年的不足10%,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12%、2021年的15%、2022年的20%,甚至更多。中國有望在未來三年內成長為全球最大OLED電視市場。
目前,OLED電視表現最好的市場是歐洲,其次是美國、韓國、日本,均為發達國家。多少有些令人意外的是,作為全球最大電視市場的中國,卻在這一輪成為OLED電視落伍者。
隨著LGD廣州OLED項目建成投產,預計中國OLED市場增速將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關于OLED的利好消息不止LGD廣州項目,OLED陣營持續壯大是另一個好消息。據報道,中國主流彩電企業之一的海信,將于3月初正式推出自主品牌的OLED電視,從而將全球OLED陣營擴大至15家。
高清晰?柔性顯示?OLED的最大價值究竟是什么?
說起OLED電視,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畫質細膩”、“色彩豐富”、“對比度無限大”、“防藍光保護眼睛”。
奧維云網(AVC)調查報告稱,由于OLED電視克服了良率、殘影等缺陷,壽命已完全滿足家庭使用需要,實際用戶的產品滿意度高達97%。報告還稱:用戶使用OLED越久,產品滿意度越高。
我個人傾向認為,就畫面表現力而言,QLED量子點電視與OLED電視同樣出色,二者并無明顯區別。
于是問題來了:全球大多數彩電企業選擇OLED作為主攻方向,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對此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我認為,根本原因在于OLED顯示屏獨具可變屬性,而此前的CRT電視,以及今天的液晶電視、量子點電視(QD-LCD)、激光電視,均不具備這一屬性。
屏幕可變真的很重要嗎?是的。
屏幕可變又叫柔性顯示。你或許會問:柔性顯示的價值是什么?為什么折疊屏手機備受推崇?屏幕可折疊對于消費者究竟意味著什么?

柔性顯示的確意義重大,堪稱顯示技術發展史上的分水嶺。
柔性顯示的最大意義,在于可以幾何級地擴大顯示產品存在的物理形態及產品存在空間,讓過去人們認為根本不可能做成顯示產品的載體做成顯示產品,并最終推動“顯示無處不在”成為現實。
而且有可能對電視及手機的內容應用形成影響,屏幕一旦實現可折疊,人們使用電視與手機的場景及方式有可能發生巨大改變,有可能催生新的應用出現。
總之,OLED的柔性顯示特性,為彩電及手機企業在產品創意層面提供了種種可能,并有望進一步影響到企業經營模式。這對于目前盈利能力普遍較低的彩電企業,無疑是一個改變的機會,這是彩電企業對OLED普遍情有獨鐘的原因。
對于消費者而言,OLED為他們提供了對世界的新“看法”。
客觀地講,目前的可折疊屏產品均為柔性顯示初級產品、探索性產品,并非終極產品,這是我預測折疊屏手機2019年銷量不會很大的依據之一。
不過,我們已經從人們第一次看到LG OLED天幕電視及可卷曲OLED電視時的驚奇表情看到了OLED的未來。
對于OLED,我們需要精益求精,不需要吹毛求疵OLED電視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經十分成熟,這也是海信決定進入這一領域的依據。
不過,關于OLED的爭論似乎并未因此停止,比如,在極端工況下OLED電視會不會燒屏?仍然是很多人所關注的。
從媒體報道看,主流品牌均承諾正常使用15000小時以上,換言之,日常使用狀態下可確保OLED電視10年無殘影。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么某些極限測試出現了殘影,而用戶實際使用過程中極少出現這種現象?
我們極少發現有OLED電視實際使用者投訴自家的OLED電視發生了燒屏。
這說明OLED電視正常使用狀態下極少發生燒屏。
“極端情況下有可能發生燒屏”,問題在于這種極端情況基本上不會出現在正常使用狀態下。
好比,如果我問“一臺邁巴赫S級豪華轎車連續5小時將油門和剎車同時踩死結果會是什么樣子”,我估計一定有人大罵:“你腦子有病啊?!”而另一部分人則小心翼翼地問:“你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非要雞蛋里面挑刺,即使十分成熟的液晶電視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比如,在顯示物體快速運動時,再高端的液晶電視畫面也會變得模糊不清,我們是不是應當于15年前拒絕液晶替代顯像管電視呢?當然不。
作為OLED電視的實際使用者,我從不關心家里的電視會燒屏,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問題。我感興趣的是:LG在CES2019展示的那款可卷曲OLED電視,什么時候投放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