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當當李國慶和俞渝之間的互撕成為不少人茶余飯后的談資,甚至有人分析起了這種夫妻店經營模式存在的弊端。當然,李國慶和俞渝的事兒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大反響,和當當的互聯網屬性以及當事人的高調有關。
而在家電行業,有一家企業也算得上是夫妻店模式,只不過相比李國慶和俞渝的當當,這對夫妻店低調很多,這就是李東生和魏雪的TCL。與李國慶和俞渝相比,這對夫妻不是原配,TCL也沒那么當當那么火,雖然二則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但結果似乎都不是令人滿意的。
決策失誤業績翻身困難
1996年,李國慶和俞渝認識三個月后閃婚,共同創立當當,如今當當雖火,但夫妻二人已分道揚鑣。十一年后的2005年,李東生迎來了第二任妻子,但當時的他是喜憂參半。喜自不必說,憂的是這一年的日子不太好過,因為當年TCL虧損了14.5億。要說起這十幾億虧損的源頭,就不得不提及當時的國際化并購。
TCL雖然很早就開始了對國際化的探索,但業界印象最深的還是2004年的兩宗跨國收購:1月份并購了湯姆遜彩電業務,8月并購了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當時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以家電為主的企業,還在對國際化進行探索的階段,在沒摸清國際市場前誰也不敢輕易出手,TCL大膽的做法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李東生坦言,當時收購法國湯姆遜著實有點蛇吞象的感覺,但為了彌補在歐美市場上的空白,硬著頭皮也得上,李東生后來還入選了“CCTV 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而并購阿爾卡特手機獲得的專利,為TCL通訊業務后來的國際化也提供了不少幫助。顯然,當時的TCL自認為這種做法很有前瞻性,然而這種美好的感覺并沒有持續多久。
此前法國湯姆遜公司的優勢在于CRT(陰極射線管)技術,但隨著液晶平板電視的發展,CRT被市場無情淘汰,相當于李東生花錢買了個“冤大頭”的頭銜。而與阿爾卡特組建的合資公司,其海外渠道為TCL手機業務帶來了不小幫助,但隨著智能手機逐漸取代功能機,加上小米、華為等一眾手機廠商的出海,TCL手機業務在海外市場節節敗退。
李東生力排眾議發起的兩宗并購案初衷是好的,自己在技術方面不強,花錢從別人那里賣技術也是一種辦法,但他沒想到的是,技術是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真正尖端的技術,別人怎么會舍得賣出去呢?
有資料顯示,對于當初的這兩項并購,摩根士丹利做為TCL的投資顧問,曾對并購持中性看法,而咨詢顧問波士頓更是直接反對并購,認為應該仔細分析市場的走勢和消費需求的變化,老的公司和技術過時的公司不值得并購。
海外并購很失敗。2005年,TCL集團虧損14.5億;2006年虧損增到19.3億,其中歐洲區彩電業務虧損25.96億;2007年TCL戴上了“ST”帽子。同年,《福布斯》雜志評選中國非國有上市公司最差老板名單,李東生名列第六。
夫妻店模式引內部員工不滿
如果將十幾年前在國際化道路上的“橫沖直撞”歸咎于對海外市場的認識不清,或許還可以理解,畢竟當時的TCL也算得上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在國內市場,甚至公司內部,李東生的認識好像也是不夠清晰。
以手機業務為例,雖然在2003年以94.5億元的銷售額刷新紀錄,但據一份資料顯示,時任TCL集團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戴剛透露,當年TCL手機的返修率高達40%。如此高的返修率說明什么?一味追求營銷,對產品質量的把控不過關,隨后幾年手機業務的衰敗也是在情理之中。
此外在員工眼中,李東生有一些令人不服的的地方。如在和前妻離婚后,李東生娶了一家公關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魏雪。據透露,這家公關公司一直是為TCL做公關,包括廣告投放。而令人疑惑的是,李東生一邊強調企業不能有裙帶關系,一邊又把TCL的公關和廣告業務交給他老婆的公司,甚至讓對方的公司在深圳的TCL大廈里辦公,帶頭把TCL變成了‘夫妻店’”。
資料顯示,魏雪曾就讀于日本上智大學經濟系企業管理專業,后赴美國楊伯翰大學攻讀公共關系專業,1997年創辦中國普樂普公共關系顧問有限公司(普樂普中國),并任總裁,現任TCL集團副總裁一職,分管TCL集團品牌管理中心工作與企業社會責任創新中心工作等,同時還擔任TCL品牌管理委員會副主任、TCL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TCL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等職務。
不僅如此,在TCL內部,李東生十分強調“執行力”,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任務,只要結果,終于過程如何無需關心。同時“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理念也不強,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此前TCL內部往返深圳和惠州的班車對員工都是免費的,但后來突然收起了40塊錢的票價。這種做法,對于起早貪黑為公司奮斗的員工而言,的確有點不厚道。
不過李東生心里還是感到著急,于是便通過一系列運作,將TCL集團旗下的資產進行了一番左右手倒騰。
業務重組提振效應不明顯
去年12月份,TCL集團公布了一份重組方案,知名度更高但前景并不廣闊的彩電和手機等個人消費電子產業,從上市公司TCL集團的資產中將剝離出去,整體作價47.6億元,出售給由李東生和其他TCL高管控制的TCL控股。盡管當時受到不少股民的反對:“明眼人一看便知,想賤賣TCL資產為小團隊和己所有,我們股東堅決反對”……
但市場的反應再激烈,也未能阻擋李東生的步伐,重組的決心還是像2004年發起兩大國際并購案時一樣果斷。經過今年1月份臨時股東大會的審議,重組方案以占出席會議所有股東所持表決權的95%以上、占出席會議中小投資者所持表決權的92%以上獲股東大會通過。
當時,李東生還曾明確表示,將考慮對2019年的業績增長進行自愿性承諾,若達不到業績整張的目標,核心團隊的工作人員就拿不到獎金。顯然,李東生的這一承諾是想增加投資人對TCL重組后的信心,也是想借此對員工進行施壓。
但是,從最近披露的業績情況來看,TCL集團重組過后,依然問題重重。據公開資料顯示,TCL集團2019年前三季度營收為588.18億元,同比下滑28.4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5.03億元,同比下滑68.44%。
營收和扣非凈利潤都出現大幅度下滑,這樣的業績表現不得不兩人擔憂。更為怪異的是,其重組后保留在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TCL華星,在實現營收245.6億元,同比增長 28.4%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僅為13.0億元,同比下滑28.7%。且TCL華星的這一現象早在半年報中就有所體現。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TCL華星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可以歸咎于面板產業產能過剩、面板價格下降,但若從自身找原因,難道不是因為技術薄弱,產品品質不高導致市場競爭力低下所致?
曾幾何時,TCL還是一代人心中國產家電的代表,那時也是李東生正意氣風發的時候。而今天的TCL,更像是一個纏著小腳的老太太般蹣跚前行,即使重組令其輕裝上陣,但很多問題并不能靠隨便砍掉幾個業務線就可以解決。2019年馬上進入倒計時,不知李東生忙活一年下來,對現在的TCL是否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