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不僅2017年就有一批行動起來的企業,積極投身于新零售布局中,而且新零售作為一個零售業互聯網變革的代名詞,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
新零售有多火,看一下便知曉。緣于馬云是互聯網的成功人士和杰出代表,馬云提出一句新零售,立刻在業界掀起風暴。一時間,不談新零售你就沒有資格在市場層面說話,企業里不提新零售你的策劃案肯定是過不去的。

不僅是做互聯網電商的順著桿就爬了上去,至于電棒滅了會不會掉下來誰的無暇去考慮。而做傳統零售的更是興沖沖地撲進去,畢竟傳統零售已經受困已久,正在圖謀新的出路。新零售似乎是久旱逢甘霖,是專門為傳統零售來解困的。
而作為非馬云阿里陣線的友商京東強哥,當然不愿意直接為馬云的新零售站臺和抬轎子,于是提出一個“無界零售”。從本質上說,不論是馬云“新零售”,還是強哥的“無界零售”,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打通線上線下渠道的互動,形成線上線下的相互引流。
君不見,一時間線上線下都在往新零售這個風口里鉆,都想做那一個站在風口上的那一個。像盒馬鮮、生永輝超級物種這類的生鮮+餐飲模式,有各類無人值守實體店,還有大量鋪在辦公室的智能貨架,擺在寫字樓里的無人售貨機。
問題在于,新零售折騰了兩年,好像從倡導者到踐行者都尷尬了。新零售似乎風聲很大,雨點兒卻很小,真正能夠落地有效果的并不多,包括互聯網企業的新零售、無界零售,還是傳統企業的賣場回歸,重新裝修零售體驗店,都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回想一下,不論是互聯網企業無人店鋪、智能貨架、無人售貨機,還是傳統商家的實體店、展示店、體驗店,原來沒有新零售這個概念時,不一樣是在這樣的經營運轉?而現在冠了頂“新零售”的帽子,也沒有見經營運行有什么特別。花架子多了不少,實質沒有多少改變。
根源在于,這些所謂的“新零售”也好,“無界零售”也罷,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市場上的供需匹配問題。需要某種商品的不請自去,不需要的體驗了也是白搭。說白了,現階段人們的需求還沒有達到不講究價格,不在乎性價比的程度,不管你什么營銷方式,都不可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隨著國內制造業的不斷積累,不斷走向發達,國內已經擺脫產品短缺的窘境。絕大多數商品是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體現在市場的零售環節,就是過度競爭,銷售額與利潤率普遍下滑,廠商相對消費者來說,都處于買方市場。特別是零售企業處于極為艱難的經營狀態,很多人便把此狀況歸咎于互聯網的出現。
實際上,即使沒有互聯網,傳統零售也在走下坡路,這是商品供過于求的必然結果。而那些被認為吹的神乎其神的所謂“新零售”,只不過在市場上又增加了一類賣貨的場所而已,在供過于求的市場背景下,怎么可能讓過剩的貨物吸引消費者搶購呢?
新零售,如果不是從根子上就有致命缺陷的的話,那就是早產兒,還沒到它該出生的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