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日立空調、日立洗衣機頻頻被曝出產品質量問題,再次折射這家曾經的日本家電巨頭,已經徹底在中國一線市場上加速淪陷。更暴露松下、夏普等日本家電企業未來的發展迷途。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2018年第2批休閑服裝、家用電動洗衣機產品等27種產品質量抽查結果。此次共抽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廣東、四川等7個省、直轄市54家企業生產的54批次家用電動洗衣機,有12個批次的產品不符合標準規定,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22.2%。
據了解,此次抽查中,重點對產品的單位功效耗電量、單位功效用水量、洗凈比、漂洗性能、含水率、連續騷擾電壓、連續騷擾功率等24個項目進行了檢驗。不合格項目涉及對觸及帶電部件的防護、輸入功率和電流、機械強度、結構、電源連接和外部軟線、漂洗性能、洗凈比、連續騷擾電壓。
而上榜的企業中包括不少中外知名企業和品牌。其中,上海日立也因連續騷擾電壓指標不合格上榜。對于洗衣機產品來說,這一項目不合格會影響產品使用過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長期出現這種情況不解決,會造成洗衣機的使用壽命縮短。
近年來這已經不是日本家電第一上登上質量黑榜,包括日本空調都曾登上質量黑榜,表明日立在中國及全球家電產業已經處在一輪“持續退守”的發展階段,缺乏大手筆的技術創新投入,缺乏持續性的市場經營提升,就是“吃老本”。對過去的老產品、老技術,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滾動發展,缺乏后勁。
在競爭白熱化的全球家電市場上,日立已經找不到可以生存的能力和根基。同時受到日立整體業務轉型的影響,家電業務早就不是日立的戰略核心業務 。所以,日本總部對于家電業務的關注度降低。
當前日立的核心業務已經放在電梯等工業品上,主要盈利方向也在于此。對于洗衣機等家庭消費品,質量門檻要低于電梯等工業品,準入門檻低,產品質量標準也不同,日立在附帶性發展該業務時,這就導致對家電方面缺乏持續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投入。
再加上,日立家電在中國本土化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能力下滑,上游品質和質量和管理過于寬松,產品質量不過關在意料之中。這也公開暴露包括松下、夏普等日本家電企業的通病:當企業在這一業務上的收入下降、利潤減少,拿什么資金投入這一業務的滾動式發展,又拿什么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用戶的服務?
目前,日本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已經被擠到邊緣地帶,雖然今年以來松下借百年慶典發出了“重振家電業務”的口號,顯然也屬于有心無力:在渠道布局基本空白、用戶認知全面轉移、市場消費持續升級等背景下,松下只是簡單將日本的家電搬到中國銷售,其結果可想而知。
同樣的問題,還存在于夏普的身上。雖然過去,夏普是中國市場上的高端外資品牌代表,其產品定位一直處在高端水平,但是在賣身富士康之后,夏普的市場價格已經跌到“地板上”,雖然短期刺激了市場銷量,但長期的用戶信任和口碑,已經被透支。
可以說,日立家電只是外界觀察和分析日本家電企業的一個視角,但是卻折射出日本家電當前在中國,以及海外等全球市場上的發展新挑戰:在投入不足、收入銳減的情況下,這塊“雞肋”型業務,到底應該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