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10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至今剛好兩年時間。這兩年各個行業都在迅速布局,跑馬圈地。就連傳統家居賣場也在高度關注新零售,甚至想利用新零售突破銷售瓶頸。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嘗試,2018年主流家居賣場不同程度開始了新零售的銷售模式。今年宜家在北京推出了中國首家體驗中心,居然之家攜手天貓首次推出雙11“全球狂歡節”,紅星美凱龍與騰訊聯合推出“智慧家居”活動……
“新零售”為何能引起賣場如此高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乘著“新零售”之風的傳統家居賣場能否實現破冰前行?
客流量和銷售持續走低
部分賣場呈現“無促不銷”現象
眾所周知,近年來傳統建材家居賣場客流量以及銷售量都呈持續走低趨勢。據商務部數據顯示,老牌家居賣場的銷售額自2014年起就出現逐年下滑趨勢,截至2017年,全國大規模建材家居賣場銷售額9173.7億元,同比下降22.6%。
精裝房政策在多地落實,建材企業銷售困境加大;家裝公司業務整合越來越強,全包和整裝把本來需要業主采購的家居建材商品全包了;再加上不少家居品牌也在網上有了自己的官方旗艦店,搶占了部分實體店的客流。現在很多家居賣場的營銷已陷入怪圈,呈現出了“無促不銷”的現象。平時賣場無人問津,只有在促銷時才會有人氣,促銷過后又恢復沒人狀態。“我這周在店里待了4天,沒有一個顧客。別說是咨詢的,就連進店的都沒有。只有‘十一’促銷期間熙熙攘攘的有人進店咨詢,‘十一’過了有時候一周見不到一個人。”某賣場品牌導購說。
傳統家居賣場對于消費者來說,來回奔走數個品牌選擇一款瓷磚或者一款壁紙,時間成本太高,還要花費更多時間跟導購砍價比質量,買家具建材的痛苦只有裝修過的人最清楚。而隨著80后、90后成為買房裝修的主力群體,他們的網購消費習慣讓傳統家居賣場未來發展陷入“困境”。
轉型升級的信號
賣場抓住新零售機遇可“彎道超車”
傳統賣場發展遭遇“瓶頸”之時,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在新零售風口下,家居企業也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如尚品宅配、索菲亞、曲美等家居品牌一直在嘗試并小有成果。傳統家居賣場要突破瓶頸,就要抓住線上廣闊的銷售平臺,而線上想要攻克體驗難的弱點,就要利用實體賣場的實體優勢,新零售成了傳統家居賣場轉型升級的信號。
新零售是以消費者體驗為驅動,將線上、線下、物流三方面融合創新,簡單來講就是把互聯網、實體商業和配套服務融合在一起,滿足越來越高的消費需求。以消費者體驗為驅動,用數字化作為導向,將生產、供應鏈、渠道、門店、用戶、營銷緊密連接起來,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服務。相對于傳統家居賣場,新零售的營銷方式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又解決了線上無從體驗的尷尬。若有賣場能抓住并能恰如其分的利用新零售這個機會,很有可能就會實現彎道超車。
對消費者精準畫像
提升消費者到店率和成單率
經過2017年的探索嘗試,2018年主流家居賣場紛紛試水新零售,年初有阿里巴巴注資居然之家,隨后宜家先在全國35個城市開啟了網上商城服務,又在北京推出了中國首家體驗中心,紅星美凱龍與騰訊聯合推出“智慧家居”活動,這個雙11居然之家又攜手天貓首次推出“全球狂歡節”活動……一場基于數字化、場景化的線下門店改造迅速席卷而來。新零售之風吹遍家居行業,未來可能還會掀起更大的巨浪。
為盡快實現新零售,這些家居“大腕”要不戰隊阿里,要不聯合騰訊,想要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對傳統門店進行系統升級,采用智能設備吸引消費者體驗,同時收集數據,描繪精準的用戶畫像,讓門店在銷售時做到對消費者了如指掌,由此大大提升消費者到店率和成單率。
居然之家開設電影院、兒童樂園、健身房;紅星美凱龍引進盒馬生鮮,餐飲服務目的也是為了增加消費者購物體驗,從而促進消費體驗升級。這些跨界業態的集合給門店和賣場帶來了客流量的提升,解決了傳統家居門店低頻消費、獲客成本高的困局。
目前仍是試水階段
傳統賣場要變革銷售渠道和模式
“家居新零售要求家居賣場以及旗下商品,給消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以及優質的產品。但當下不透明的產品標價以及各自為營的服務,不能讓消費者放心的實現網上下單服務。”一位不愿具名的商戶介紹,“這也就是新零售的概念提出已經兩年多了,商超百貨電子產品等都可以快速嵌入,但家居行業一直停滯不前,即便是現在也更多是試水階段,還談不上有效融合。”
其實,新零售不光是形式的創新,更多是銷售渠道和模式的變革。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子商務發展數年,各個行業線上銷售如火如荼時,家居領域一直無法深入,重體驗、重品質、量尺寸、配送、安裝等服務讓線上銷售一直比較“尷尬”。正因為如此,任線上如何發展,傳統家居賣場一直穩如泰山。
隨著消費體驗以及線上服務的不斷完善,傳統賣場感受到來自電商的壓力,紛紛轉型升級。但升級不是形式升級,而是要升級自身的經營模式、管理模式,從上層到員工的數字化升級,從產品價格、品質到售后服務的升級。從內到外的革新,而不是單純的借助外力換個“門臉”就叫新零售。 華商報記者 千朋茹 郭全良>>記者觀察新零售能否拯救家居行業不能只看“官宣成績單”
近幾年,家居賣場、家居零售商都經受了巨大生存壓力,也都在為“求生”做出了各種思考和嘗試。從最初的集體“封殺”電商,到今天集體擁抱電商,并沒有對錯可言,都是一種突圍策略的試驗。家居行業基本是電商化的最后一座“冰山”,這是由其重體驗、非標、低頻的特質決定的。好在我們終于看到了他們的改變。
任何領域的變革都是值得鼓勵和期待的,但變革的背后,難免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如何衡量這場家居新零售變革是否成功?很多人會說,看數據!這次雙11,每個家居賣場的成績單或許都會很漂亮。數據會說話,但數據也會說假話。“刷單”是電商領域常見的手段,相信這次家居行業的雙11也難免。家居行業往年也常出現商戶套補貼刷單,也有些賣場會暗示商戶刷單。其實每個家居從業者都希望這次革新能成為“真的”救心丹,而不要淪為資本市場的籌碼和“皇帝的新衣”。每個消費者也真心希望從這次家居變革中得到“真的”便捷和實惠,而不是“電商定制款”。線上線下“同款、同質、同價”才是家居新零售的方向。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次家居新零售變革中,出現了一項新的技術:顧客人像快速掃描技術。顧客進店會有高速數碼鏡頭抓取你的人像,進而獲取你進店次數、詢問商品、消費記錄,甚至可以讀取你的商場會員資料和電商平臺消費數據,進而快速為你畫像,定位你的消費能力、消費愛好等。這項技術,就涉及到了顧客個人隱私問題。顧客是否愿意被攝像?商場或品牌店是否應提前告知和征求顧客同意?前段時間就出現了質疑類似技術“wifi探針涉嫌違法”的新聞報道。
希望這場家居新零售變革,從一出生就姓“真”名“實”,真真切切為家居從業者帶來希望,實實在在為消費者帶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