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0/12 9:21:34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葉麥穗 編輯:中國家裝家居網
“以前我們基本上都是做內銷,在國內水產市場做得規模也較大。一直有走出去的想法,但是苦于沒有渠道,所以遲遲未能成行。不過從去年年底開始,情況出現了變化,隨著國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布局,我們企業也跟著一起出海。目前已經接到了羅馬尼亞客戶的訂單,雖然首筆不算太大,不到100萬,但是總算是邁出了第一步。”何氏水產的董事副總裁王丁望10月10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王丁望還表示,2018年切實感受到了金融機構對于小微企業的幫扶,不但給企業在資金上以支持,還成為企業在海外“相親” 的“紅娘”,相比此前的傳統角色,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
銀行搭臺企業唱戲
王丁望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但凡是銀行組織的貿易撮合會,他都會參加。“像我們這樣的中小型企業是非常喜歡參與這種撮合會的,相比其他一些扶持的政策和措施,這類全球撮合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企業擴大銷售渠道。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參加了4次類似這樣的撮合會。全部都是銀行組織的,跟著去了中東歐,如奧地利、匈牙利、捷克,也到過東南亞,如泰國、菲律賓,還去過阿聯酋等地,目前已生成一起訂單,意向訂單則更多。”
王丁望表示,銀行搭臺的好處在于,不但提供撮合渠道,而且可以根據撮合的情況申請貸款。王丁望表示,何氏水產目前的貸款額在2000萬左右,但是公司的抵押物其實并不多,只有幾百萬。
類似王丁望這樣情況的企業不少,廣東中山寶萊特凈水器公司的黃先生也表示,通過銀行的撮合平臺,自己希望在東南亞地區能夠打開凈水市場,目前已經找到一家有合作意向的企業。“今年國內制造業的情況較為嚴峻,保持內銷,走出國門,成為不少制造企業的不二選擇。現在銀行更像是一個服務機構,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機構。比如我們是做凈水的企業,有做外銷的需求,我們就會把需求告訴銀行,銀行就會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幫我們找適合的合作伙伴,這樣可以節約不少企業的銷售成本,能夠點對點捕捉機會。”黃先生告訴記者。
中行廣東分行中小企業部的高級經理李柳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搭建信息庫、客戶配對、網上相親、對接面談、現場考察、金融服務于一體的“六步走”流程,銀行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我們已經在全球舉辦了48場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活動,吸引了來自五大洲80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余家中外企業參加。幫助多家中小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作伙伴,取得了良好效果”。
銀行“降費”成為主流
除了幫企業“找關系”之外,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今年也確實出現了變化。如廣發銀行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專項扶持小微企業。今年專門單列小微信貸投放專項額度110億元,優先保障小微貸款投放;在2018年的“小微企業信貸政策”中明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定位、小微企業授信業務支持的模式、單散開發小微企業客戶政策等內容,從政策上對小微信貸業務的拓展方向給予清晰的指引;提高小微企業不良的容忍度。明確2018年該行全口徑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3.5%或不超過該行各項貸款不良率2個百分點的目標值水平等措施。截至2018年上半年,廣發行新發放貸款4288億元,其中54.7%的貸款投向了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從余額來看,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全行各項對公貸款的比例超過57% 。
建行今年在扶持小微企業上也加足了馬力。“今年我們行對于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確實大了不少,貸款額度相比去年上升了20%左右,特別是利率出現明顯的下降,其中一款產品從年初的7.4%已經降至目前的5.2%,降幅達到30% ”建行廣東分行的有關負責人表示。
從半年報數據來看,不論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對于小微企業的貸款力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強。如工商銀行中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該行在銀保監會普惠口徑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6.8%;建設銀行截至今年6月末普惠金融貸款余額4912.89億元,比上年末新增727.87億元,同比增速44.33%,普惠金融貸款客戶數86.85萬戶,同比新增38.34萬戶;招商銀行今年前6個月,小微貸款余額3328.5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04%;民生銀行2018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小微貸款余額4066.0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33.42億元,增幅8.93%。
兩大不確定性因素
雖然有了銀行的“鵲橋”,不過企業出海仍有二個盲點。匯率波動成為目前困擾企業出海的一個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近10家企業中,幾乎沒有企業采取匯率套保,“裸奔”已成常態。“匯率波動對我們企業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凈水行業的不少零配件需要從國外進口,目前多數客戶仍選擇用美元結算,如果美元升值幅度較大,對于我們來說生產成本自然會升高,從而影響競爭力。”上述寶萊特凈水器公司的負責人黃先生表示。
東莞一家家具出口企業的負責人林建則表示,由于家具制造的利潤較薄,匯率波動1%,對整個訂單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雖然他們也想采取一些手段來避免匯率波動對于公司業績的影響,但是由于訂單量有限,且銀行這類套保產品的手續費不菲,所以公司至今對匯率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除了匯率之外,海外政策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痛點。由于語言、風俗、法律各國之間都大相徑庭,出海企業虧損的案例比比皆是。國內一家險企東莞辦事處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僅去年一年,經過他手理賠的案例就超過百萬美元。某玻璃制品的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年初自己有一批產品寄到國外后,由于采購商破產,自己的貨物至今壓在港口沒人提貨。“也不可能運回來,運回來的路費,再加上倉庫保管費,比貨物本身還值錢。這一筆我差不多損失20萬美金,幸虧保險公司給我賠償了15萬美金,否則廠子有可能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