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換了,對手沒變。作為中國最知名的兩大白色家電制造商,美的和格力不約而同將觸角伸向智能裝備領域。這絕非偶然。
珠江西岸積極掘金裝備制造業的同時,一批制造業龍頭企業正陸續進場,企圖在行業風口來臨前搶占新一輪技術制高點。
8月28日,歷時三天的第三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貿易洽談會將在佛山潭州會展中心啟幕。美的和格力將攜各自最新的智能裝備產品亮相,而去年兩者相距不足500米的隔空暗斗還猶在眼前:一邊是格力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跳舞、與人下象棋和寫字;一邊是美的和安川合作研發的機器人自由伸縮和扭動優美身軀。
戰場換了,對手沒變。作為中國最知名的兩大白色家電制造商,美的和格力不約而同將觸角伸向智能裝備領域。這絕非偶然。
中國機械工程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注意到,中國裝備制造業正在形成第三大板塊。“第一塊是原有的國有型裝備龍頭企業,從重量角度仍然保持行業霸主地位。第二塊是民營企業快速崛起,這兩年裝備制造業新的增長點都來自民營企業。第三塊出現在大型的制造商里面。這些企業原本作為裝備制造業用戶,現在他們快速進入裝備制造業。”
美的和格力,正是第三板塊的代表。
產品升級倒逼產業鏈延伸
由于新廠房還沒有建好,格力電器的子公司—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只能暫居在珠海佳能有限公司的舊址廠房里。略顯破舊的廠房里沒有電梯。轉角處,墻上印有董明珠相片的巨大橫幅招呼來訪者,旁邊寫著她的著名宣言“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在工廠二樓,六臺六軸機器人一字排開。幾天后,它們將作為格力裝備制造的最新產品亮相裝洽會。格力智能裝備總經理沈顯東情緒略顯激動,相比前兩次格力在裝洽會上展出的工業機器人,這款產品成為“硬通貨”,因為“包括伺服機在內的三大核心部件已經全部實現自主研發,功能經過多次調試已達到市場使用要求”。
從2012年格力電器旗下的一個事業部到如今,格力智能裝備已成為擁有近千名員工、產品覆蓋工業機器人等10多個領域的裝備企業。
石勇的研究團隊曾以格力轉型為案例,研究大型制造商從用戶轉型為裝備制造生產企業的內在動機。最后他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是美的并購還是格力堅持自主研發,類似大型制造商切入裝備制造領域,不僅因為他們有多元化擴張的需求,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自身產品升級的需求。
事實確實如此。幾個月前,美的集團機器人產業項目總經理甄少強在一次內部分享課程上透露,美的介入智能制造領域,首要是來自自身制造提升的需要,其次才是看中行業高速發展存在的機會。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格力從空調制造轉向裝備制造的契機,是因為格力在國內采購不到高精確度的產品。“我們買的都是進口的設備,這讓我覺得應該有自己的裝備,(外國能做)我們為什么不能做?”
從用戶轉型生產、從“買”轉向“賣”的裝備制造生產企業不只是格力與美的。甄少強指出,盡管機器人四大家族占據國內市場的70%,但在工業機器人本土國有品牌中,近年富士康、新松、埃夫特和GSK、ESTUN“五小虎”表現強勁,其中富士康機器人和埃夫特機器人均誕生于大型制造商。
埃夫特已成為對外銷售量最大的國有機器人產業核心企業,但其前身不過是奇瑞汽車設備部下不到10人的裝備制造科。其總經理、原奇瑞汽車設備部部長許禮進曾透露,當初選擇做裝備制造是被形勢所逼。“過去奇瑞汽車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依賴進口,不僅技術受制于人,還常常受氣。”他多次因機器人“罷工”而挨批。“因為沒有核心技術,哪怕機器人出現一個小故障,整條生產線都必須停下來,等著國外工程師‘打飛的’來維修。”
激發用戶企業的動力和活力
石勇認為,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是珠西一些專業化制造產業升級的自然推動,政府只是順勢而為。“例如德國的汽車產業上世紀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帶動了大量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有制造業發展基礎的珠江西岸具備這個條件。比如中山的燈飾產業、珠海的電子產業、佛山的陶瓷產業。“產品的升級對工作母機的生產能力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這種要求會從下游逐漸傳導到上游的裝備制造業。要把服裝做好,首先要有好的縫紉機。”正因如此,作為用戶企業進軍裝備制造業,具備創新的內在動力和天然優勢。
董明珠認為,花錢買技術并不能叫投入,只有投入到自己開發的、可以受自己掌控的技術上才有意義。盡管格力走得慢一點,但格力電器生產線為其自產的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應用提供了最大便利。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背后有強大的格力電器作為后盾,所有機器生產后可以在格力電器的生產線上不斷調試、優化,之后再對外銷售。”一位格力智能裝備的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據沈顯東介紹,格力智能裝備產品已覆蓋伺服機械手、工業機器人、智能倉儲裝備、智能檢測、數控機床等10多個領域,超100種規格產品。同時在珠海和武漢設立了四個研發和生產基地。盡管目前生產的工業機器人70%被格力電器內部消化,但需求總量依然驚人。“格力每年的機床需求總額達50億-60億元,(作為用戶)他們有能力把創新鏈做起來。”石勇分析。
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甄少強認為美的做機器人的優勢在于自身需求、品牌和資金,劣勢是技術積累為零和對行業陌生。格力同樣面臨這種局面。上述格力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研發過程中光零部件采購一項就和家電制造有很大不同。“以前是大批量采購,現在一次可能只買一件。”
沈顯東估計,目前格力機器人銷售臺數和市場占有率至少在國內排名前五,但“我們不滿足于中國前五,會繼續加大研發力度和產品的精度、推廣性,盡量縮短和國外先進廠家的距離”。他同時表示,格力不排除會考慮和一些關注、理解智能裝備同時想投資智能裝備的企業合作,且不限于國內。
在石勇看來,政府在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時,一方面針對產業基礎薄弱地區需加大招商力度,但最重要的是激發內在動力和創新活力。“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必須把格力等用戶企業的需求激發出來。因為裝備制造業的創新來自于使用過程中的創新,而他們正是裝備制造業的最大用戶之一。”來源: 時代周報 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