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企業“重科技、輕制造”,做出來的產品,雖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有瑕疵、不夠完美。什么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匠心制造,專業專注,力求完美。
人人都知董明珠,卻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格力”品牌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便出自他的筆下。他,為格力電器千億規模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執掌格力24年一直勵精圖治、潛心企業經營;他,為格力注入了“科技是企業脊梁”的靈魂;他,一手提拔了格力電器現任董事長董明珠。
作為“格力之父”,向來低調的格力電器創始人、原董事長朱江洪近日出版自傳,重回媒體關注的焦點。
雖已從格力“退位”五年,現年72歲的朱江洪對行業的影響力仍在延續。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豐認為,朱江洪是技術創新的堅定倡導者。華南理工大學中國企業戰略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藍海林則說,他的自傳引發國企企業家如何從“制度偶然”到“制度必然”的思考。
7月21日,當被第一財經記者問及對格力的建議時,朱江洪說:“已退(位)的人不應該說三道四,新一代(企業家)有新的做法。”他在順德舉行的新書簽售義賣活動上,還幽默地說,寫自傳,無非把自己幾十年來的所作所為“老老實實地交待一下”,把工作經歷、思考過程還原出來,“如果能給后來者啟迪,起到敲門磚的作用,目的就達到了”。
“國企高級打工仔”
朱江洪坦言,自己以前沒考慮過出書,更沒考慮過親自寫書。但很多朋友動員他寫,還介紹了許多作家。“我也看了所謂槍手的書,寫得不錯,但總覺得缺點味道,沒有親身經歷過的感受。如果用第三人稱寫,像小說一樣,真實性又受到影響。”
“自己寫書很困難,好在中國暖通空調協會下面的一本雜志一直鼓勵我。另外,一些老朋友也‘誘導’我,說你傳奇的人生、獨特的管理方法,如果不通過文字流傳下來,對關心我、關心格力的人,或者立志創業的人來說,肯定是一個遺憾。我經不起誘惑,就試試看。”
他說,“在雜志上發表,寫了一期,再等下一期,有充分時間讓我想。開始寫了兩三期,反映很好,有的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讀者也反饋說,你寫的都是干貨,更增加我寫下去的決心,原來想寫十篇、八篇算了,后來寫了15篇。”
“現在寫完了出版,引起很大反響。很多人說從中受到啟發,也有反映不好的。網上有人說,你都退休了,還出來爭什么功?還談過去干什么?好像我要搶功一樣。我奇怪了,最起碼我有功,才可以搶嘛。”
朱江洪坦然面對:這很正常,不能只允許別人說好話。做人難,你不寫,很多人有意見;你寫出來,也有人有意見。
“任何事情,我認準就干”。如當初為了提高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朱江洪一下子把銷售人員的激勵降低,結果走了一大批銷售人員。“一個企業最重要的不是銷售,而是科技、產品、質量。如果科技人員積極性出不來,你賣什么?”自此,格力開始逐步走上科技創新之路。
“我這本書,從頭到尾,寫格力怎么從小企業成為空調的航空母艦。整個過程,有經驗,也有教訓。在寫作過程中,我也得到老員工的支持。他們告訴我很多細節,還給我提供了很多資料,所以我感到,我寫的東西,基本上實實在在反映了格力發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
有的事實與媒體之前的報道相差很遠,有報道此前說格力1996、1997年瀕臨倒閉,還有的說格力1995年前都是虧損的。事實上,格力電器1996年上市,按照證監會的標準,上市前需連續三年業績增長。1996年上市后,格力電器的股價一下從十多元飆升到50多元。“1997年,我們把格力電器欠銀行的錢都還清,至今格力不欠銀行一分錢。”
“我一出來工作就在國企,沒嘗試過民企的滋味。”朱江洪開玩笑說,“正是因為我們是國企,要求比一般企業更高。我去了巴西格力十多次。每次市領導去考察,我都對工廠的巴西高管說,這是我的老板。我的心態并不敢自居為格力的所有者,充其量是個高級打工仔。”
格力作為國有控股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家電行業,為什么能生存、發展?朱江洪感嘆說,國企在家電行業能維持下來的,基本上沒剩多少,萬寶、華寶、華凌曾經輝煌,現在打著燈籠都找不到。所以,國企相當難。“但難,不等于不能。難,只要你想辦法做,也是能的。”
從士兵到將軍
2012年5月25日,朱江洪在格力電器換屆股東大會上,婉拒擔任格力集團、格力電器的名譽董事長,避免對新班子造成障礙。午餐后,收拾早已準備好的資料,一個人靜悄悄地“溜”出格力電器,離開了為之奮斗24年零5個月的“戰場”。
退休之后,過去五年,朱江洪到處旅游、訪友,偶爾應朋友之約講講課,拒絕了不少企業的兼職請求,只做一些行業協會的義務性工作,也婉拒了很多媒體的采訪。
如此低調的他,近日為了《朱江洪自傳》一書的出版,接連在北京、珠海、廣州、佛山南海等地參加該書的簽售儀式。在書中,朱江洪表示“沒有董明珠就沒有格力”的說法不符史實、值得商榷,引發媒體重點關注。更被一些自媒體炒作為朱江洪與董明珠“開撕”。
一位朱江洪的老部下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朱總”出書的目的很單純,卻被外界曲解。朱江洪原本不愿出書。三年前,他擔任中國暖通空調行業協會的會長,繼續發揮余熱。其間,他將自己多年經營企業的經驗心得寫下來,通過協會的雜志《冷暖商情》進行分享。兩年下來,寫了十多篇。后來,他把這些文章整理、結集,便是這本回憶錄式的自傳。
國家近年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不過許多人急功近利。“朱總的工匠精神,給其他企業家以啟發。對于年輕人來說,通過朱總的故事,可以感受到創業的艱難,做企業其實是一個自我修煉、修身養性的過程。”該人士說。
別看格力電器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調企業,它的締造者朱江洪,卻是從門外漢起步。
朱江洪1970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被分配到廣西百色當普通工人。由于干活賣力,兩年后被提拔為質檢工。因為表現突出,一年半后調升為軸承車間的技術員,之后當上車間副主任、生產科副科長、質檢科副科長、技術科副科長。1982年在民主選舉中,當選廠長。
在廣西百色的礦山機械廠的12年,朱江洪從一介書生,經過刻苦鉆研、勤學苦練,成長為一名企業領導,那年他還不滿37歲。他上任后,嚴抓紀律、產品、銷售,工廠銷售額以每年50%的幅度增長,被評為“廣西先進企業”。
恰逢珠海特區建設急需人才,朱江洪1988年回到了家鄉珠海,出任冠雄塑膠廠廠長。1989年,便讓這家連續三年虧損的小廠扭虧為盈。由于看好電風扇的前景,冠雄從風扇配件轉做鴻運扇,需要一個商標,朱江洪與助手一起想出了“格力”兩個字。
1991年,珠海市政府把冠雄塑膠與海利空調合并,想把空調業務做大,新企業更名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并由朱江洪出任總經理,格力電器正式成立。由于不是制冷專業出身,朱江洪晚上聚集冠雄的骨干,在車間過道坐著小板凳補習,請海利的技術人員上課。十年后,格力于2001年在珠海建成了全國單體產量最大的“空調王國”。
企業家“品德最重要”
7月21日上午,朱江洪現身順德,參加《朱江洪自傳》發行報告暨簽名義賣活動。跟兩年前他在順德演講的情形一樣,現場座無虛席。一上午活動下來,已經72歲的朱江洪依然精神矍鑠。他笑言“簽名簽到手軟”,仍不敢懈怠,“這(讀者的熱情)是對我的關心和厚愛”。
當天在順德簽名義賣所籌約8萬元善款,朱江洪以1:1的比例配套捐款,全部約16萬元款項將捐贈給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用于職業技術工人的培訓教育。
格力電器是1991年由冠雄塑膠、海利空調兩間小廠合并而成。冠雄塑膠曾為順德華寶空調做塑料模具,朱江洪便這樣與順德結下了緣分。
“朱總在冠雄上班第二天,我倆便認識,那時朱總一只褲腿長、一只褲腿短,推著一輛自行車”。順德容桂總商會會長孫志恒回憶當年的情景說,順德那時有華寶、科龍、美的三大空調企業,成熟的空調產業鏈支撐了格力電器初期的發展,后來,格力電器成長后又反過來推動了順德的產業鏈壯大。再后來,格力電器在珠海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產業鏈。
為什么當年的朱廠長踩單車?朱江洪說,他這輩子經歷的三個企業,都是半路殺出來取代原總經理的位子,而原總經理沒有調走,反而留下來當他的助手,企業得到發展。關鍵是“放下身段,尊重他人,樂于傾聽不同意見”,如初到冠雄,公司僅有的一輛車子接送原總經理上班,他自己則騎自行車上班。
“許多人有能力,但企業也難搞好”,朱江洪說,“一把手”的道德取向、行為標準,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做企業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企業實質上是修煉的過程,修煉自己的品質、行為。通過修煉,提高員工對你的尊敬。領導人得到員工的尊敬很重要。”
朱江洪回憶稱,格力電器創業初期,沒錢、沒設備、沒廠房,怎么讓員工跟著你干?以權謀私、背信棄義、聽不進別人意見、給不同意見者穿小鞋,這樣的領導方式肯定是要不得的,格力能發展壯大憑的都是員工的一股勁。遇到樓上、樓下的貨物要搬運,作為總經理的朱江洪也一起扛,走得慢了,還被后面的員工催“走快一點”。
他認為最成功的企業家,要有思想、有品德、有能力、有智慧。這幾項中,最重要的是個人品德的培養,其他欠缺可以慢慢培養。人的品德不好,則一切都落空。
那么,如何讓接班人具備這些素質?國企怎么做好傳承呢?朱江洪向第一財經記者說,“企業家要修行,看起來做事業,實際上是修行,按企業、員工、社會的要求來修行,不能說我的性格是從娘肚子里來的,你有責任心,就會想盡辦法,你可以改變世界,為什么不能改變自己?”
格力還缺什么
“科技救企業”,是朱江洪一直強調的觀點。他說,企業與人一樣,幾十年下來,風風雨雨,肯定有很多毛病。這種情況下,誰能救企業?科技。企業一定要重視科技,重視新產品開發,對科技投入是一本萬利的事。格力花在科技上的投入,每年至少30億元。
但格力初期也曾倚重銷售,有的銷售人員一年收入10多萬元。“我把銷售人員的收入調下來,如不調下來,科技人員都想跑去做銷售。現在格力沒有什么銷售人員,因為我們在各地成立了銷售公司,銷售公司是由各地經銷商投資的,我們只是派兩個監察員巡看。”
回顧在格力的20多年,朱江洪說,自己有兩個遺憾。一個是格力的國際化做得不夠好,出口相當部分是貼牌,只賺一點加工費,品牌價值給別人賺,不過海外的銷售渠道、市場推廣、售后維修,需要大量投入,可能開始五年、十年沒有回報;另一點是有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培養得還不夠,“培養一個大學生要四五年,培養一個工匠沒有十年八年根本不行,所以從開始就要重視工匠的培養,使他們熱愛這項工作,企業需要大量人員投入。”
“我們很多企業‘重科技、輕制造’,做出來的產品,雖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有瑕疵、不夠完美。什么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匠心制造,專業專注,力求完美。我們現在的培訓還跟不上,許多年輕人不想當藍領,只想坐辦公室。”
但是,沒有工匠,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朱江洪舉例說,飛機外殼都是人工敲打出來的,不是機器壓鑄的,因為機器壓鑄的返修率高。“我曾經問中航集團的人,為什么中國做不出飛機發動機?對方說,設計不難,難在做工。因為葉輪很薄,里面是空心的。所以,有工匠,才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必須重視工匠培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朱江洪專注專業、科技創新的做法,也得到了同行的尊敬。在他的自傳中,有一張朱江洪1995年在珠海格力電器工廠內接待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參觀訪問的照片,兩人并肩而行,相談甚歡。“我們做空調比海爾早,通過中國家電協會的介紹,張總過來格力交流”,朱江洪回憶道。
朱江洪還透露,90年代,他還曾在格力珠海總部接待過另一位“家電業梟雄”——長虹前任董事長倪潤峰。長虹后來要做空調,也到格力“交流”。
近年,格力與美的兩大空調巨頭經常劍拔弩張。但是兩大巨頭的創始人,私下也有交流。朱江洪說,美的創始人何享健有時會與他聊天,大家會探討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競爭對手并不一定非得你死我活”,朱江洪認為,大家在競爭中相互借鑒、相互促進。
事實上,中國三大白色家電巨頭,都已是千億級的大企業。其中,朱江洪樹立了“科技創新”的高峰;張瑞敏樹立了“管理創新”的高峰;何享健則樹立了“機制創新”的高峰。
做自己該做的事
相比兩年前,朱江洪目前已辭去大部分的協會工作,只保留了“中國暖通品牌聯盟委員會會長”一職。
朱江洪一生低調,外界提起格力,人人知道有董明珠,卻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有人質疑他這次出自傳,又頻繁發聲,甚至被個別自媒體炒作為“與某人開撕”。
對此,朱江洪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有的媒體斷章取義,自己澄清過也不行,所以他的態度是置之不理。
他舉例說,創維空調一出來,有媒體炒作創維空調背后有朱江洪的影子,連珠海市的領導也過問此事。朱江洪無奈之下,找創維的老板黃宏生:“你要給我平反”。沒想到,創維澄清后,還有媒體說“此地無銀三百兩”。
“所以,與其花心思去處理(回應質疑),不如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朱江洪直言,有些謠言不堪一擊,“比如說格力電器1995年虧損,格力電器1996年上市,1995年怎么會虧損?”
朱江洪依然低調,但他看準了要做的事也“百折不回”。
7月23日,格力的幾百位老員工原本與朱江洪聚會,買了他的書請他簽名。不料,被外界炒作、曲解。后來,朱江洪就干脆放棄參加這次活動,聚會自然也就取消了。
格力電器原技術副總經理陳建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外界有幾點曲解:首先這次活動是離開了格力的老員工的聚會,沒有格力在職員工。離開了格力的老員工有一個微信群,這是群里自發組織的活動,是大家請朱總吃飯、敘舊,不是朱總請大家吃飯,此其二。三是活動的初衷是老員工團購了朱總的自傳并請他簽名,在聚會上再發給大家。最后,朱總擔心此事影響格力而不再參加,董明珠沒有從中施加任何壓力。
聚會不參加,簽名售書卻在繼續。朱江洪說,他接下來還會在其他地方舉行新書發售儀式。因為這本書就像他的孩子,凝聚了他把格力從小做大的24年的心路歷程、經驗精華。朱江洪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后來者以啟發,所以哪怕“簽名簽到手軟”也要堅持。
“我給朱總當助手16年。格力有今天,沒有朱江洪是不可能的。”陳建民回憶說,當年跟朱江洪到意大利拜訪客戶,客戶對產品質量很生氣,朱江洪發現原來是空調出風口的海綿條沒粘緊,回來后嚴抓產品質量,頒布了總經理十二項禁令。
“朱總很謙虛,在書中,他說格力的成功是全體格力人流血流汗做出的成績,不是某個人的業績,就這一點我表示對朱總的感謝和崇敬。”陳建民由衷地說。
交棒后的朱江洪醉心旅行,今年4月,他曾開車2000多公里,從湖北、四川到云南“自駕游”。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每天堅持戶外快走1小時鍛煉身體,接下來“沒有計劃,繼續旅游”。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