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剛剛推出不久的“共享床鋪”在北京、上海被相繼叫停,從風口掉入泥淖,引人反思。
一段時間以來,“共享”領域風起云涌,跟進者甚多,各類產品井噴式出現,但也生出不少問題——“共享書店”被調侃、“共享雨傘”被倒賣、“共享充電寶”鮮有人問津……資本裹挾的盲目風潮下,共享看上去更像“瘋口”。在蹭熱點的驅動下,很多項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吆喝著“共享”再說,最后證明不過是新瓶裝老酒。
“共享+”虛火過旺,創新成了復制套路,這無疑是一種跑偏。太多事實證明,共享不是萬能鑰匙,“熱點”也遠非那么好蹭。一個產品能否生存,不在于其掛靠的是什么“概念”,而在于其為用戶解決了什么痛點。共享經濟有其內在邏輯,不是所有產品都適用。如今,共享領域的一些產品其實就是短租,卻硬要戴上“共享”的帽子,掛羊頭賣狗肉,搞得自己不倫不類;也有手機這樣的產品,根本就不適合共享,卻也想來撈一把金,尷尬結局可以說早已注定。
“共享”不是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裝,不顧自身特點,強拉硬拽概念,最終只會被套路套牢。想要在創新的風口飛起來,恐怕還是要多一些市場調研、技術鉆研、產品打磨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