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電器不能“小瞧”消費者
電磁爐、電熱開水器、多功能電煮鍋……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市面上的電熱食品加工產品品類也越來越多。據報道,廣東省質監局6月30日發布通告稱,廣東省今年3~6月抽查的工業和商用電熱食品加工設備中,40批樣品中發現不合格產品19批次,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為47.5%。
這樣的抽檢在廣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12月,廣州市質監局官網公布2016年工業和商用電熱食品加工設備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在廣州市共抽查了49家企業生產的96批次產品,有31家企業生產的40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不合格樣品接近半數。而2015年7月,廣州市質監局公布廣州市工業和商用電熱食品加工設備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共抽查了40家企業生產的43批次產品,有11家企業生產的11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
監管部門積極履行職責,固然值得稱道。問題是,為何每年抽查,不合格率仍然居高不下?如此情形并非僅僅發生在廣東,今年初,上海市質監局組織對全市生產的工業和商用電熱食品加工設備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查,共計抽查產品12批次,其中4批次不合格。也不只廣東和上海,去年初,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報告,對國內15個省(市)45家企業生產的45批次智能馬桶蓋抽檢,結果居然18批次不合格,占比40%。
某種程度上,珠三角和長三角代表著我國小電器的制造水準。在反復的抽查檢驗中,相關小電器的不合格率居高不下,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如果說某種產品連電源連接和外部軟線都做不好的話,除了涉嫌偷工減料之外,只能說做產品太不用心。對此,我們還能對一度火熱的“海淘”現象,嗤之以“崇洋媚外”嗎?
小電器并非簡單或簡陋式制造的代名詞,相反,其與大家電分庭抗禮,各司其職。近年來,國內小家電市場增速明顯,占到了整個家電市場13%的份額。但是,與成熟的日本消費市場中27%的占比相比,仍有明顯差距。未來的這塊增長空間屬于誰,關鍵就要看相同產品中不同的“智慧指數”——勝出者必有所長。
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社會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活躍程度,不僅要靠標志性制造行業來表述,小電器等“不起眼”的產品同樣具有顯示度。尤其是,小電器生產多集中在民營企業,產品質量和智能程度,既表征著工匠精神的依存,也代表了星羅棋布的小企業的制造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則是發祥于社會基層的創新,是以尤受期待。因此,小電器不能“小瞧”消費者,其生產與研發要填充足夠的“大智慧”,回到尊重消費者權益和使用體驗上來。
◎燕農 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