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蘆笙歌舞場景、神秘的吉祥牛角圖案、古樸的四方文案樣式……在云南省永善縣馬楠鄉,一幅幅裝裱好的蠟染作品繪就了一幕幕風味別致的畫卷。

據了解,居住在云南永善縣馬楠鄉的苗族是從由貴州威寧等地遷入傳襲發展變化的,如今主要分布在馬楠、坪廠、冷水、虹口四個村,平均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面對艱難的生活環境,勤勞智慧的苗族同胞用傳承千年的苗家織布技藝,用火麻、綿花和羊毛捻結成線手工織成棉布,把對美好生活的憧景和祝愿用蠟染、刺繡來體現,并在每年最隆重的節慶花山節上,穿上親手縫制的衣服和披肩“耍花山”,在10萬畝原始草原上對山歌、“踩月亮”。

隨著國家對民族非遺文化的重視,近年來,云南省永善縣積極搭建與貴州省畢節市苗族蠟染、刺繡技藝交流平臺,聘請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蠟染工藝大師蔡群指導,使馬楠蠟染、刺繡更加靈動、典雅富貴,馬楠蠟染被冠名“布藝上的青花瓷”,馬楠鄉也因此被譽為云南省“蠟染刺繡”之鄉。

馬楠的蠟染圖案基本上就民族風情圖案和古典吉祥圖案兩類。民族風情圖以現實生活和人物為題材,體現粗曠的民俗民風,展現質樸勤勞鄉土氣息,多以“冰紋”形式表現,簡練傳神。古典圖案則是苗族祖先手手相傳精美圖案,多由蘆笙歌舞、吉祥牛角、四方文案組成,線條如發絲精細,連接長度可達20余米,蠟刀和繡花和功底深厚,圖案典雅吉祥、莊重精美。
圖案多以苗族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所見的動、植物為主。在百褶裙和蠟染的上沿一般有“黃河”,下沿有“長江”線條,中間部分有橫豎細線簽記,意為插簽結草,點樁表界,以示對祖先蚩尤的紀念。很多圖案還繡有苗族始祖姜央“蝴蝶媽媽”,譯成漢語大意為“妹榜妹留”,配以魚、鳥、牛羊、蝴蝶和鳳凰,像征吉祥,寓義永生永世浪漫的愛情。
馬楠蠟染以簡單的藍色打底,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和膏子繪圖、靛藍染色,再經水煮、漂洗制成。一般先將蜂蠟或白蠟加溫溶解后用蠟刀蘸蠟汁繪圖,將清水、藍靛膏子、堿巴放入大水缸制成藍靛膏子后染色,再進行高溫水煮,經過多次漂洗晾曬后,一件藍白、紅白、綠白相間的純手藝蠟染作品就制成了。(徐前、田明、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