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項2016年的涂料數據出爐,這份綜合數據已足夠顯現出2016年的涂料市場概況。
比如:2016年我國涂料行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量達1899.78萬噸,同比增長7.2%;同比增長率高于2015年(2015年我國涂料累計產量1717.57萬噸,同比增長4.2%;)。
看到這些數據是否熱血澎湃?認為整個涂料行業依然朝陽蓬勃?商機一片?市場大有可圖?
是的,朝陽蓬勃,商機一片,市場仍大有可圖!但那要看對于誰。那些走在行業最前面的一線品牌做到了近十億、百億,如果單看它們的業績,的確是非常亮麗!
但事實上,國內非億級的涂料企業更多如螻蟻,一線品牌們創造的價值只代表了整個涂料行業的一部分市場,而這部分品牌企業,并不能代表整體行業。那些雖然沒有很大名氣,但充斥在市場中每個角落的品牌,才是涂料行業“沉默的大多數”。
對于不發聲的他們而言,2016年(甚至接下來的2017年),將是歷史以來最難熬的時期。在涂料原材料的一片漲聲以及環保政策的包圍下,他們再也不能搭行業整體增長的順風車,再也不能靠涂料行業紅利吃飯:市場份額越做越小,能留下來的商家也越來越少,他們甚至不知所措:為什么我什么都沒有變,卻一天不如一天?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不變就意味著錯,沒有符合市場環保級別的新品研發力,沒有與時俱進,培養長期穩定的技術師傅,對個性化定制類產品有心無力,對服務轉型無從著手,以為打點戶外平面廣告、盲目切入明星代言品牌形象就是營銷推廣,結果讓品牌越感獨木難支。
市場有增不減,國內大部分品牌卻叫苦連連。那么,除了國內外一大批巨頭拿走的份額,余下的市場大部分份額又是被誰占領了?
我們先來簡要說說近年涂料市場的變化趨勢。隨著包圍式的環保政策逐步在國內展開,“油退水進”助力了水性環保涂料的發展勢頭;而在這基礎之上,市場的消費升級,也由傳統白墻上升到對個性化定制藝術涂裝的迫切需求,尤以近兩年最為火熱。
水性涂料和藝術涂裝,從產品原材料的革新到技術涂裝的轉型突破,這一路過來,全國各地市場已催生一大批善于捕捉商業變化,積極為品牌作出精準定位,找出自身在市場差異化的品牌價值,敢于革新的小眾企業。
正是這些小眾品牌,有些你甚至看不到他們的大規模廣告攻勢,也很難在大眾渠道里看見他們的身影,然而他們的的確確可以稱得上是“悶聲發大財”,在你根本不知道的小眾群體里火爆流行,不顯山不露水,賺的盆滿缽滿。
在看似舉步維艱的市場環境下,這類具有鮮明個性的小眾品牌,正在似徐實疾地進擊當下涂料市場;原來被同質化充斥得雜亂無比的涂料市場,正在因為這些小眾品牌崛起,逐漸被劃分成一個個涇渭分明的圈子。
而令許多守舊不思變革的品牌寢食難安的事實是:具有鮮明個性及高性價比的小眾品牌,將以細分模式、圈層文化,逐步取代傳統中端品牌。
在信息如此對稱的現在,擺脫傳統渠道就意味著靈活的銷售方式,這對于追求個性以及性價比的小眾產品來說是最適合發展的選擇。小眾品牌也有新的渠道商,但本質完全不同,是更深層次地服務于小眾消費群體的,因為個性需求的滿足必須要有更深層次的服務。
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小眾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崛起;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傳統、守舊品牌的警鐘開始敲響。而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要么順勢而行、揚帆起航;要么無動于衷、觸礁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