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構上的榫卯技藝歷史久遠,實用豐富,巧妙神奇,久為世人稱贊。幾千年來,一直伴隨著建筑,舟車,農具,家具等木質器物發生發展并傳承至今。其依木材特性、器物功能、造型樣式設計,科學實用的構造既能順應木性,又能克服木性弱點,體現了國人尊重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其繁多的樣式,不但滿足著各種器物的功能要求,同時也支撐和制約著器物的結構造型,是獨具特色的東方文化瑰寶,華夏文明的珍貴遺產。
明清之際,中國古典家具榫卯的樣式已經發展的豐富實用,精妙多彩。其獨特的實用性、科學性、趣味性及文化價值,一直吸引著眾多有志者對榫卯文化進行研究,但至今鮮見深入系統的令人滿意的成果,原因是古典家具上的榫卯結構大多是隱形存在的,不將家具全部拆散,很難一窺其真容。另外,中國古典家具歷史久、流派多、分布廣,若想全面了解各地、各時期的榫卯形態,將是怎樣一場浩大的工程!這對一般的收藏者、研究者,締造者甚至修復者來講,都是很難辦到的。
但,葉雙陶辦到了!
因他有獨特的機遇和經歷,更有對古典家具榫卯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當然也有為完成此重任所需付出的精神及擔當能力。
葉先生青年時,恰逢古典家具收藏的熱浪初潮,近十余載,他遍游千里尋訪明清家具精品,經過他過眼拆解的家具可稱無數。久而久之,其對古典家具各種榫卯結構了如指掌,拆解家具如“庖丁解牛”般熟練。
而后,他又經營民間柴木家具,長年對堆積如山的各種家具做拆解修復,進一步增強了其對榫卯多樣性的認識。
二十幾年前,葉先生又開創了人生事業的新篇章——制作全新的紅木古典家具,用以傳承日漸失傳的明式家具和宮廷家具。他的家具工精祥美,古韻盎然,一度引領了京作家具的先聲。這無疑得益于他對無數古舊家具的拆解和觀察,各式家具和榫卯,早已爛熟于心。他憑著這些精致榫卯在仿古家具上得心應手地運用,使家具完美的韻味和堅固的結構得以展現和保障。
不僅如此,葉先生憑著對榫卯形態功用的深刻理解,還在生產實踐中嘗試對榫卯進行了一些科學合理的改良和優化,并將成果寫入《中華榫卯》,無私的展示給讀者。
《 中華榫卯》照片與線圖對照,立體生動、清晰明了、直觀易懂,詳盡地把中國古典家具中常見的和不常見的眾多榫卯樣式呈現給我們,這些全都是葉先生制作過的,真實可行的結構方式,其中多數是傳承了古人的成功巧思,少數則是葉先生對有些不合理的榫卯進行的改良,使之更趨于合理,所列圖樣全都真實可用,沒有任何紙上談兵的臆想設計。他還用古代稱謂、流派稱謂,地方土稱謂給各式榫卯標注了名稱,使各地朋友都方便閱讀理解。
葉先生以自己對傳承中國古典家具文化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發愿寫出此書,為整理,研究、普及中國榫卯文化做出了貢獻。
我相信此書將會成為古典家具同仁及愛好者案頭常備的工具書,為我們了解、學習、查閱、欣賞中國榫卯知識提供更大的方便。
愿此書廣為流傳,惠澤木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