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三里屯太古里外墻上,巨幅的雙12海報高高懸掛在墻上,即便在暮色中,也顯得格外醒目。海報下是參加雙12搶購的人群。
進入第四年的口碑雙12,在全國火爆的消費表象后面,其實已深入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腹地,成為中國線下商業升級的一個觀察窗口。
口碑官方數據顯示,雙12當天,僅口碑平臺就幫活動商家帶來超過6500萬筆交易,發出約1.4億張優惠券。一分鐘售出5000個五芳齋大肉粽;十分鐘售出3萬份肯德基葡式蛋撻;二十分鐘售空10萬瓶清揚洗發水……一個個線下銷售奇跡在雙12這一天出現。
比數字更讓人思考的是背后的變化:四年前,在雙12活動超市門口擺個小攤,幫人代裝支付寶還是門不錯的生意;四年后,連三線城市的大爺大媽都可以熟練掃碼下載App,自主完成先搶優惠、然后去店里支付寶支付的整個過程。
在一次次大規模的普及和推廣中,付款用現金,發優惠券靠小傳單,會員卡要隨身帶等傳統的線下商業經營方式都變成了老黃歷,取而代之的是更便捷的金融服務、更網絡化的產品服務、更數據化的運營決策。
一場圍繞線下場景的數據商業革命拉開了序幕。
同是全民消費狂歡,區別于生來就在數據商業環境的雙11,口碑雙12在幫商家激發消費潛力的同時,還承擔著普及、推動線下商業數據化轉型的重任。
口碑CEO范馳表示,雙12消費狂歡的意義遠不止“買買買”,“對商家來說,我們更希望通過這樣的節日讓廣大商家理解互聯網可以把流量帶到線下,從而跟用戶進行溝通,并通過大數據來管理自己的業務和流量。”
近年來,隨著經營成本不斷上漲、消費需求結構調整、網絡零售快速發展等因素影響,中國實體零售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不管是官方還是業界,都期待通過信息、數據技術改造現有商業模式,提升流通和交易的效率。
雙12爆發出的巨大能量,無疑為轉型中的中國實體零售提供了方向。
在全國擁有199家門店的多樂之日對此深有感觸。多樂之日是一家外資烘焙品牌,該公司IT部部長崔龍哲透露,雙12多樂之日的銷量同比增長72%,有個別省區市比如上海甚至增長了150%。
在崔龍哲看來,這正是多樂之日數據化轉型帶來的巨大收益。他說,與口碑的合作讓他們在數據應用上取得了很高的成果。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比如年齡層、性別、消費習慣等,多樂之日很好地實現了精準營銷。此外,這些數據還被應用到了產品研發當中,讓多樂之日可以根據用戶的消費習慣來確定將來要推什么樣的產品,甚至還能指導多樂之日在全國的物流倉儲以及供應鏈布局,有效提升了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
商場是中國實體商業中受電商沖擊最大者之一,百貨商場“關店潮”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不過對南京建鄴萬達廣場總經理張為來說,線下和線上零售良性互動共生的格局已經形成。在今年雙12,通過與口碑平臺的合作,建鄴萬達廣場當天的人流量和銷售額雙雙提升近四成。
張為認為,無論線上平臺還是線下實體商業,都希望通過大數據分析改善顧客消費體驗,增加其消費黏性。線下商業和互聯網一旦有機結合,未來將具有無限想象空間。
中國的線下商業占據了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5%,以口碑雙12為代表,通過與互聯網結合,線下實體零售服務行業爆發出的潛力,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提振作用已經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說,口碑雙12消費狂歡將掀起的,是一場比電子商務領域更大的商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