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巨資收購銀隆 格力醉翁之意在何處?
停牌半年多的格力本周揭開了其資本并購的蓋子。公司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以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后者是一家新能源客車(純電動)制造商,可年產億安時級鈦酸鋰電池,每年可生產1萬輛純電動客車。目前其產量在去年行業排名第七,按最新統計,今年6月單月產量排名達第三。
有人認為,格力造車是為了突破自2015年以來其主業空調銷售所遭遇的規模天花板。但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2016年上半年,銀隆的營業收入分別僅為38.6億元和24.8億元;利潤分別為4.16億元、3.77億元。這距離董明珠規劃中的“再造一個格力”遠得可不是一星半點。
那么,格力溢價2.6倍(銀隆估值不到50億元),花130億元“造車”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其實是為了銀隆的專利電池業務——具有6分鐘快充放、耐寬溫(-50 至+60 )、30年的循環使用壽命、不起火不爆炸的高安全性等特性。但問題的核心還有銀隆電池的儲能技術——大家還記得幾年前格力獨家大力推進的光伏空調吧?當時董明珠還請來萬達掌門王健林為該產品站臺。按照家用光伏空調的設計原理,該空調可利用太陽能發電、儲電,并通過與市電網“并網”,每家每戶可將自家發電用不完的部分賣給“電廠”。如果這個計劃得以實現,那么格力的未來就不僅僅是另一個千億的問題,而是萬億的級別了。但與市電網、省電網“并網”難度非常大,尤其有關“儲能”技術也是一大難題,而這是銀隆的強項。也就是說,看起來格力是在“跨界”造車,實質上還是在為未來光伏空調這個真正的戰略在夯實基礎。其實董小姐在前兩天的并購媒體溝通會上提到過這一深意,但沒有受到過多關注。
此次并購,格力出人意料地沒有使用公司賬面上躺著的900多億元貨幣現金,而選擇增發230億元的股票。其中,董明珠更自掏近10億元參加增發。聯想到萬科A在資本市場頻頻被家門口的野蠻人“狙擊”,其中一個重要的弱點就是股權分散,格力顯然看到了這一點。230億元中的增發,除了130億元是向銀隆股東增發用以收購外,格力另100億元的定增第一大主力是格力集團,其次是員工持股計劃。格力集團原持股10.96億股,增發完成后,格力集團持股比例不變,仍為18.2%,穩坐第一大股東。
增發完成后,董明珠個人持股比例從目前的0.74%上升到1.3%,位居第四大股東,原來的第四大股東前海人壽則掉到第五位。
本次交易后,原控股股東、京海擔保(格力經銷商團隊掌控,格力集團折價轉讓股權)、管理層、核心員工以及引入的戰略投資者、珠海銀隆等股份比例約40%,可以說是安枕無憂了,格力此次增發可謂用心良苦。(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