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空調品牌超過1800個;在全球,林林總總的標準數以萬計。有國際標準、國內標準,也有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具體到每一類標準,又有數不清的細化條款,這些標準由企業、行業、協會組織以及國家制定。但,有一項標準目前在空調行業始終是空白,沒有任何企業或其它組織愿意去觸碰,那就是用戶體驗標準。由于眾口難調,更沒有可供參考的案例借鑒,所以,全世界沒有一個家電企業探索“用戶體驗標準”。
然而,海爾空調卻接下了這么個“燙手山芋”。 近日,海爾主導制定的空調用戶體驗標準(即《室內人體熱舒適環境要求與評價方法》)已正式報批國家標準,這在世界空調業都是首例,填補了世界范圍內對人體熱舒適體驗考量方法的空白。這一標準通過意味著空調產業未來考量產品質量將升級到用戶體驗標準,其對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路徑規劃的意義會在不遠的將來逐漸顯現。
空調能感知人體活動量、計算代謝率
當你在家中活動量大時,空調的風會涼一些;當你在家中靜靜讀書,空調的風會暖一些……空調能主動感知人體活動量、溫度進而達到適宜人體最舒適的溫、濕度和風速?簡單來說,這就是海爾空調研究的用戶體驗標準。
傳統意義上的空調只要評價空調本體的溫度、濕度和風速即可,但海爾做的是研究用戶體驗。所以在這項標準中,海爾在傳統評價基礎上加入了與人有關的穿衣量、活動代謝率甚至是光照輻射等評價指標,最終這些指標將通過海爾創新研發的PMV算法進行計算,為用戶輸出最適宜他們的溫度、濕度和風速。
舉例來說,在這項標準中,海爾重點將“服裝的各種典型組合的熱阻”作為參照。典型組合共分為兩組,一組是工作服,海爾研究了共15種典型組合,從內到外,如內衣(褲)到保暖夾克;從短到長,如短袖衫、褲,是襯衫還是針織衫;甚至還要考量人穿的鞋、襪等;一組是日常著裝,涵蓋了男女老少日常穿著的典型衣物組合超過18種,更是細到人穿的襪子是長是短,毛衣是高領還是V領,都被加入到了人體舒適性的評價標準當中。
人體活動也會對空調提供的空氣體驗造成影響,滿足高標準的智能空調應該能夠根據人體代謝率來調節溫濕度和風速,創造最佳體驗。海爾甚至把坐姿、斜倚、步行等16種人體活動因素也囊括在內人體熱舒適評價標準中。購物、輕體力工作等輕度活動,家務勞動、機械工作等中度活動,平地步行1-5km/h速率,不同活動的代謝率不同,海爾的評價標準把這些都考慮在內。
光照輻射甚至也被算進海爾的人體熱舒適評價指數。光照輻射對空氣溫度、空氣流速、水蒸氣分壓等都有影響,海爾的舒適度評價公式囊括了眾多數值,甚至包括光照因素,最終得出PMV人體熱舒適評價指數。海爾的這項標準不僅僅適用于空調,也包括室內暖氣、風扇等所有可調溫的設備。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以前用戶買家電或空調,只關注產品質量、功能,至于用起來體驗是否良好、合不合家人及自己的體質只有把產品買回家用起來才清楚。海爾此次所推動的用戶體驗標準面向空調領域,但示范意義普適于整個家電行業,它勾勒出了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質量支撐最佳用戶體驗
空調用戶體驗標準的制定花落海爾并不讓人意外,截止目前,中國空調業有22項國家標準,涉及整機可靠性、性能、技術創新、設計、服務等,海爾就主導了18項。海爾空調并不空談用戶體驗,對于質量的要求,海爾空調有時嚴苛到近乎“偏執”。在海爾,3893條標準才能造一臺空調,海爾空調實驗室可進行涉及模塊、檢測、材料、設計、工藝等各個維度600多項國際標準的檢測,為了提升產品未來的可靠性,他們甚至將美國軍方、波音飛機的極限測試應用到了空調上。
HALT高加速壽命實驗,這個由美國軍方1988年提出的測試,是一項有關于寬帶振動和溫度波動的應力測試,也是一種發現缺陷的工序,它最大的特點是設置高于樣品設計運行極限的環境應力,從而使暴露故障的時間大大短于正常可靠性應力條件下的所需時間,它所進行的是在1分鐘內進行60℃的溫變測試,溫度范圍從110℃到零下30℃度。空調每個型號的電腦板設計都經過這項測試。
當很多空調企業的研發重點仍放在制冷制熱等基本功能的改善上,海爾為順應市場環境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已經在開辟一條圍繞用戶體驗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新路徑。可以預見,這種轉變將導致行業格局、產業鏈的重塑和用戶流的重新分配。在這個新游戲中,海爾空調的角色不僅是引領者,還是新游戲規則的書寫者。我們從中可以窺到海爾空調更大的野心:扭轉“中國制造”以前略顯負面的形象。但很顯然,中國需要更多的“海爾造”才能實現對國家品牌的建設與塑造。也只有當海爾等企業在各自的領域成為世界代表時,中國的品牌形象才會獲得質的提升,“中國造”才會被國人從內心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