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中國目前儼然已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無論是從制造業產值規模,還是企業數量及從業人數來看,中國制造業已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全球范圍內,“Made in China”已經成為中國工業的一張名片。對中國企業來說,不僅國內熱銷的國外品牌是“中國造”,就連在國外銷售的產品也是中國OEM代工的杰作。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中國制造也正處在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當下,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全球制造業也正面臨由“制造”向“智造”轉變的風口。在此背景下,中國抓緊“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旨在將“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時至當下,中國制造業尤其是照明制造業,正經歷著一陣一陣的劇痛,轉型升級刻不容緩。那么,以照明制造業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正在遭受著什么呢?
首先,中國制造業的制造優勢漸失。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基數大的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勞力資源是我國制造業的主要優勢之一。過去,中國的整體勞動力回報水平相對較低,再加上完整的產業供應產業鏈,許多國際照明大佬,如飛利浦、GE等,均紛紛在中國設廠。
然而,近年來隨著用工成本的急劇上升以及各類運營成本的上漲,再加上LED產品價格的快速下滑,不少企業主均感到企業運營壓力較大。在這樣的環境下,眾多照明制造類企業不堪重負而“關門歇業”或工廠外遷。這不,就在近期先有飛利浦燈飾(深圳)制造公司宣布解散,后有深圳一電源企業欠款千萬瀕臨倒閉的消息傳出,一時間中國制造業“哀鴻遍野”。另外,隨著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國制造業的崛起,許多國內外照明巨頭紛紛在此新設工廠,大有將制造部分轉移出中國之勢。
其次,中國制造業經歷著水平低下,科技成分不足等困擾。說到中國制造業,大家首先想到的必定的是人力。誠然,人力是制造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在追求高效率、高品質的時代,人的作用將會被最大程度化的削弱。制造業是每個國家GDP來源很重要的部分,低下的生產效率已經變得不可容忍。
然而,在中國,制造業的主體仍然是人。筆者曾走訪過很多照明制造類企業,小到十幾個人的小作坊類企業,大到上百人的專業化制造企業,其機器及設備的利用率依舊較低,燈具的組裝基本上全部依靠人力來完成。在佛山照明制造業內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一把螺絲刀,就可以進行燈具生產。在這種形勢下,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得不到充分的保證。
另外,中國制造業“工匠精神”不足,正陷入“粗制濫造”的困局。中國制造類企業普遍缺少“工匠精神”,很少企業能夠做到精細化生產。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在生產上精益求精,產品方能有保障。德國及日本制造業追求一個“精”字,這也成就了許多“百年老字號”企業,而中國中小型企業的平均壽命卻只有五到十年。
同時,粗制濫造正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大標簽。以照明行業來說,單單2016年上半年,產品被國際召回的案例就已達到十多起。誠然,被壓榨的利潤空間是導致召回的原因之一,但歸根結底還是出現在產品質量的把控上。
早前, “中國制造”對于很多歐美國家來說,都是“質量差”、“冒牌貨”的代名詞,而對旅西華人來說,也因為頂著“中國制造”的名號出現了不少麻煩。很多西班牙人都會對華人百元店等商店的商品表示不滿。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很難想象一個忽視質量問題的制造業企業能發展到怎樣的地步。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亟需用先進標準倒逼質量升級,從而從整體上提升“中國制造”的海外形象。
最后,中國制造業面臨著自主品牌不足的通病。在LED制造業內,代工制造與貼牌生產是眾多制造類企業的經營模式。筆者曾經歷過一幕讓人哭笑不得的場景:筆者曾走訪一家LED面板燈制造企業,在與老板交談的過程中突然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拆卸前臺自家的企業牌匾,換上另外一個不同企業名稱的牌匾。于是,我好奇地問這是在干什么,老板解釋到,我們在給很多企業貼牌生產,過會有客戶的客戶會來廠參觀。
現實是,在照明業內,很多制造類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大多淪為大品牌的代工廠商。在行業發展初期,借國外品牌之力發展自己是一種普遍的做法,但現在看來,這種情況顯然是不正常的,作為國內LED產業的通病,值得全行業反思。
目前,中國仍屬于欠發達國家,充分的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制造業在所有產業當中,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中國制造業如果沒有攻堅的決心,不僅第三產業難以后來居上,目前“世界工廠”的優勢也將完全失去,最后淪落到“夾心餅干”式的兩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