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低價時代的電視產業:競爭規則悄然改變
隨著樂視、PPTV、微鯨、暴風TV、風行TV等等互聯網電視品牌爆發式地涌現,電視機正以空前的速度更新換代,價格也是“一山更比一山低”,有的甚至打出了“硬件免費”的旗號。激烈的價格競爭把彩電行業卷入了低價時代。
中怡康的數據顯示,從全渠道上看,彩電的均價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3867元,下降至2016第一季度的2983元。2016年2月彩電市場的均價已下降到歷史的最低點,線上均價2344元,線下均價3076元。不過,行業均價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技術的提升或者市場的擴大,而是競爭激烈削減了利潤。
樂視的“鯰魚效應”
傳統彩電廠商靠硬件賺錢,在硬件成本基礎上,增加一些運營成本和品牌溢價,最終的價格就出爐了。而到了互聯網企業這里,玩法就變了,數據顯示,樂視旗下生產硬件的樂視致新在2015年凈利率只有-11.21%,處于虧損狀態。可見樂視并沒打算靠硬件賺錢,而是依靠其內容和廣告。2015年,樂視完成了超300萬臺超級電視的銷售數字,營業總收入130.1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90%,凈利潤同比增長57.4 %。
如今,樂視超級電視無疑已經成為互聯網電視行業的標桿品牌,雖然傳統電視企業對樂視這樣的攪局者恨之入骨,同時也對其低微的銷量表示不屑,但正因為有樂視這樣的“鯰魚”存在,數十年不變的電視市場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樂視起到了“鯰魚效應”。
秉承不轉型就等死的危機管理原則,傳統電視企業也積極探索互聯網+路線,進行轉型。雖然樂視電視的“硬件+軟件+平臺+內容”的模式受到小米的質疑,但“平臺模式”正被各大電視品牌商復制,并開始積極圈地。例如,TCL去年便開始調整業務架構,從原有的產品業務領域,增加服務業務領域、創投及投資業。TCL集團2015年年報數據顯示,集團共實現營業收入1045.79億元,同比增長3.51%,成為去年國內彩電市場的一大亮點。
不僅僅是國內的彩電企業,三星作為全球最出貨量大的電視機廠商,近期為處于困境中的電視業務探索更多營收來源,正在向互聯電視加入更多廣告。三星電視業務負責人金玄石表示:“我們很可能看見一系列全新的設備,以多種不同方式幫助用戶消費視頻內容。因此,以畫質為中心的競爭思路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生態及競爭規則已變
和金玄石所說的“改變”如出一轍,目前我國的電視市場已進入存量市場,競爭卻愈發激烈,技術帶來的競爭優勢正在被弱化,各電視品牌紛紛將關注點轉向硬件之外的盈利模式,搭建起自有版權或者平臺聚合的內容組織形式。智能電視做到今天,內容方面已經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隨著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加入,彩電行業除了價格底線一次次被刷新,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開始以會員費用為贏利點,用戶如果想更暢快的體驗更優質、更豐富、更新最快的影音資源,就必須得交年費了。
傳統彩電制造業在擅長的諸如電路板、工藝、制造、供應鏈等等硬件之外,對于軟件、互聯網和內容服務的理解和應對顯得十分吃力,那么賣硬件掙錢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如果繼續這種模式而且持續下去導致賣的越多賠的越多的話,顯然任何一個電視廠商都不會接受。智能化轉型正在讓電視行業迎來全新的發展時代,內容商、制造商等產業角色合作正成為一種趨勢。整個彩電行業出現的這種變革實質上是發展邏輯顛覆的一種顯現,反映了電視企業從此前的價格戰、概念戰轉向真正的價值戰、平臺戰、生態戰。
業內人士預言,將來電視或許只是一種媒介,用來增強用戶和其擁有的互聯網資源的黏性,這比電視產品本身所帶來的用戶黏性要強得多,而且影響也更加長遠。那時,人與電視機的關系就像人和手機,“全世界的人不是離不開手機,而是離不開移動運營商,所以他們才會一直會充話費,0元購機也就是這么來的。”(吳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