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被譽為“新文人空間”的璞睿生活藝術館為《百鳥朝鳳》電影接力,開展免費贈票活動。該活動吸引了近百名觀眾參與,著名品茶師、文藝界名流、國外友人等也慕名參加觀影活動。
作為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依舊取材于他最為擅長的,中國老一代的民俗文化,講述了嗩吶一脈從曾經德高望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到如今的消弭凋零,側面展示了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遷,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了兩代嗩吶匠人為了信念堅守而產生的師徒感情。觀影過程中,全場觀眾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百鳥朝鳳》不只是一部電影,它更反映了一種難得的匠人精神和對文化的堅持傳承。時代需要一種“匠心精神”,以一種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態度,對抗日漸熾熱的浮躁之風。活動倡導者,璞睿創始人,康耐登總裁劉永康先生指出,每位中國人都有責任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并付諸實際行動,在浮華的世界體會和傳遞匠人精神。
匠心一詞,在乎是否“用心”,它是一種情懷、一種執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它并不局限于制造領域或者手藝行當,其關鍵在“精神”二字。“匠人以手藝為生,一輩子都為此而活,不管是民間藝術還是其他任何現當代藝術,只要你敢稱自己為匠人,那就要用心到骨子縫里去。”
“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這句臺詞是對《百鳥朝鳳》邏輯內核最直接的表述。影片結尾處,焦三爺在單薄的百鳥朝鳳曲聲中悄然遠逝,留下游天鳴獨自佇立在墳旁、若有所思。而吳天明導演,這位電影界的真正匠人通過《百鳥朝鳳》所展現的“匠心”精神,顯然也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去探索。
匠人精神,一生專注只做一件事。懷揣夢想,踏踏實實打磨產品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心浮躁。正因如此,影片中的匠人精神也能夠打動每一個觀眾,引發深思。一項技藝也好,一個產品也好。都要雕琢,打磨,再雕琢,再打磨,十年磨一劍,才能終成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