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意美高創立于1999年,走到今天已走過了17個年頭。由于意美高燈飾的設計獨特,一直走紅于全球各地。看意美高的燈,不太像在看一盞簡單的燈,似乎在看一場時裝發布會里最動人的那一條裙子,或是一場展覽里最震撼人心的那一幅畫。
如果要談意美高的創意從哪里來,是離不開意美高創始人陳新先生對待意美高的每一點用心,與每一天的陪伴,可以說,陳新是指引意美高燈飾向前的雙眼。本文將透過陳新先生,多維度了解意美高,從而更加了解意美高的創意來自哪里。
創意與工匠
見到意美高創始人陳新先生,淡雅之極,他的穿著也有著幾分的禪意,一件裹身大衣配上一條素色圍巾,臉上架著一副眼鏡,每每說到中國宋代之事,總是興奮地豎起大拇指,有時還鼓起掌來,嘴里不忘說上一句:“我這輩子最喜愛宋代。”
按理說,他應該是一位文雅之人。
事實上,他還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極具工匠精神之人。意美高的創意產品,是經過他親手手繪出來,再遞給工程結構師,讓工程師去實現他的創意理念。平時在公司里,他時常與工程師埋頭在車間里進工藝試驗,新材料試制,實驗失敗后,再重新來過,直到成功為止。
以一款水泥制品為例,要做出水泥的質感不容易,特別是實現于產品中,很多人誤以為在水泥粉里加水糊一下就行了,但是意美高要求的水泥制品,是呈現一種機理與質感。
為此,陳新一人前去日本,專心尋找做此產品的日本民間藝術家,向他們學習,并獲悉配方。回來后,陳新親自和工人一起根據配方來糊水泥,一步步教工人怎么做,單單僅是這一水泥制品的實驗就花費了一年的時間。
“你的創意出來之后,要實現它靠的是工匠,這是一陰一陽的結合體,創意與工匠合起來是一件很完美的事情。”陳新說。
正因為此,中國許多企業生產產品時要么講究設計,要么講究工藝,少有企業正視創意與工匠相結合的事實,意美高從誕生以來,便踐行了陳新貫穿的“陰陽結合”即“創意與工匠”的結合體。
“很多人都說我們笨,為何不外包出去,讓他們去實現產品,還要自己辛苦地去做?”
意美高的苦衷是環境逼得這么做。兩個問題:第一是外包的人不愿意達到這么高的要求,又因為耗時過長,要求過高導致第三方利潤不高,所以一般人不理睬;第二是有些人愿意跟你做,但是他會把實驗好的東西拿去賣,缺乏契約精神,到頭來受傷害的還是意美高。因此,環境逼迫陳新帶著他的雙眼,行走各地,把看到好的產品好的材料帶回工廠,與工人一起埋頭苦干,一次又一次實驗做成它。
或許有人納悶:認真與非認真的出品,人也是很難辨認出來,大可不必下這般苦心。
“如果把國內的制品與日本的制品兩個放在陽光下對比,立馬就能把中國有著瑕疵的那個認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經得起比較,否則我就不做了。”陳新斬釘截鐵地說。
他是意美高的眼
2007年,地點是在法國巴黎的一場時裝秀,陳新一身雅致穿著,認真地觀看每一位走出來的模特身穿的每一件衣服。大約看了不久,他突然看到一位模特迎面走來,此時的模特是身穿一條布滿花的裙子,讓他十分觸動。
陳新立刻拿起筆和筆記本,根據當時的感覺,把這條由花朵組成的裙子變成一盞燈的概念,并把這一設計稿帶回了工廠。就這樣,一盞暢銷全球接近十年型號為“478”的意美高燈飾誕生了。
“跨界,一定要跨界地去看,意思是說做燈永遠不要看燈,僅是看燈是跳不出來的,我偏偏不看任何人做的燈。”陳新用跨界的思維去看,就算是看一場展覽,一場電影,他的腦海習慣性地把這一切轉變成一盞燈的思維。
他時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個畫面能否做成一盞燈?”
他的動手能力以及執行能力極快,他不需要精美地畫出創意燈飾的每一個輪廓,起碼工程師能夠明白他的意思并且實現它;他也不需要用多昂貴的畫板與畫筆,隨手一張紙與一只筆便就能完成他的創意創作。
可以說,陳新是意美高的雙眼,是帶回創意靈感的源泉,也是讓意美高走過17年始終保持國際視角的堅實后盾。
陳新最近收藏了一篇文章是《要獨自走過多少遠路,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文中主要講述了臺灣人張棣在事業上升期放下手上一切到世上荒蠻之地孤身云游十年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感,陳新認為里面主人公的所感讓他深有感觸。
如果非要說走了十年遠路的男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那么,陳新獨自走了二十多年的遠路,早已蛻變成為真正的男人。
陳新游走全球多地,他始終最喜歡德國,他認為德國是讓他聚集能量的地方。“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國外半年,國內半年。”他說完哈哈大笑了起來,他認為對于中國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攝于2011年斯洛文尼亞的海濱城市皮蘭
陳新就是這樣,帶著意美高的雙眼,行走各地。最近的四年,他也喜歡國內的兩個地方。一個是云南的大理,一個是江西的景德鎮。
在大理,陳新詢問當地人哪里更加接近民樸與民間就往哪里去,他去了大理附近一個古鎮,有一天,他坐在一家只有四五張桌子的餐廳喝著咖啡,此時耳邊悠悠地傳來一首熟悉的德語歌,他大喊:“天啊,能在這么偏遠的地方聽到自己熟悉的德國歌,那種驚喜特別感動。”
然而,在江西景德鎮,他最喜歡跟 “景漂”們一起探討藝術器皿,探討藝術人生,陳新僅是這樣的交流就能與他們聊好幾個小時不愿走。
“景德鎮本身是一個不怎么樣的地方,正是因為里面有十萬景漂人,讓這個地方附上藝術的能量,讓自己愛上這個地方,事實上,我也是愛這里的人。”陳新也許內心與景漂對器皿的狂熱有關,讓他在這里找到相似的人,以及精益求精的產品。
攝于2004年法國地中海城市尼斯
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有人很現實地問一句:“作為意美高的老板,這樣四處游走并不是每天管理公司,能經營得好嗎?”
這也是中國企業大部分老板的管理方式,恨不得每天不吃不喝都要留在公司,監督員工也好,心理安慰也罷,總是希望與公司同進退。
但從陳新身上,看不到一點作為老板的急躁,反而他是慢,慢而不亂地在做事。
“管理公司靠的是管理制度,而不是老板本身,員工用量化指標的體系來管理,體系不是為了讓公司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是讓每一位員工有責任感。”陳新說。
難能可貴的是,對于業績的看法,陳新有著歸屬自己的一套理論:“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規律,不可能人為地去強求,我最反感的說法是今年一定要掙多少錢,一定要增長多少,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因為事物的發展本身該多少,自然就給你帶來多少,不能靠意志去決定。”
他簡單地舉了生活的一個例子,以腌酸菜為例,腌酸菜它本身是要有一定的天數才能熟,強行腌一天就把它腌出那個味道來,那么,味道肯定就不好。
“就是這樣,一切都有自然規律,人為要達到是不可能的。”陳新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即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人為即使能做得出來,也不是好的東西。
攝于意美高工廠的“秘密花園”
雅致并看淡名與利的陳新,在工廠的午休與上下班間隙時播放佛經,每次踏進意美高的工廠,不是讓人走得更快,而是讓人走得更慢。陳新認為,佛歌能凈化人的心靈,同時也能讓員工做事盡量慢下來,按部就班地去實現業績。
“我不愿把意美高做得更大,我只求把意美高做得更加長久,無論是意美高,還是意美高的燈飾,都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陳新如是說。(文/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