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業界對中國空調業長期以來實施的“渠道政策性壓貨”操作模式的質疑,不絕于耳。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空調行業庫存總量已突破4000萬臺,最高庫齡達5年。在龐大的庫存壓力下,從去年開始,行業普遍用價格戰消庫存,大量傾售積壓已久的“庫存空調”。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傳統“壓貨模式”帶來的價格戰亂象,可能導致整個空調行業丟失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動力。
傳統“壓貨模式”是一種邊去庫存、邊造庫存的“死循環”。一方面,廠商手內積攢大量脫離時代、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高能耗“庫存空調”,迫于業績壓力,廠商只能打價格戰拼命去庫存。另一方面,為了維持工廠正常運轉,廠商不得不繼續干新的訂單,這些空調還未上市又成為新的庫存。
這種“壓貨模式”的諸多危害體現在:首先,“庫存空調”能耗高、庫存時間長了導致高危運行,有安全隱患。其次,消費者被價格戰迷惑,成了清庫存的犧牲品,體驗升級難以為繼。最重要的是,“壓貨模式”讓空調行業普遍面臨“推新品,影響老品,不推新品,品牌老化”的尷尬境地,加上長期價格混戰的消耗,企業根本沒有精力專注科技創新。
空調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源泉是日益更新的用戶需求,傳統“壓貨模式”本末倒置。迫于高庫存的制約,多數廠商不顧用戶在節能、環保、健康等方面日益突出的需求,單方面將 “庫存空調”推向市場。這種模式直接導致企業不敢貿然創新,新品創新的能力和精力被遏制。長此以往,傷害的不僅是用戶、企業的利益,更是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
2016年以來,空調行業銷售連續下滑。中怡康發布的最新周數據顯示,空調行業整體累計實現-8.6%。“從變頻空調和智能空調的雙增長來看,用戶對產品的需求依然是價值驅動的。” 業內專家建議,只有拋棄傳統的“壓貨模式”,真正解放雙手挖掘用戶痛點,進行智能節能科技創新,刺激市場新需求,才是當下空調行業轉型升級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