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30年,是中國飛速發(fā)展的30年,也是我們精品之心漸失的30年。不管你想不想承認,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國“跑得太快”,中國企業(yè)也“跑得太快”,在急速奔跑的過程中,我們從供應短缺到產能過剩,從精益求精到日益迷失。現(xiàn)在,當我們說起中國精品,我們想起的是什么?實際在說的又是什么?也許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精品”這個概念。
說起精品,我們只能想起國外產品?
中國制造業(yè)在極速發(fā)展,但是不可否認產品量大于質的情況比比皆是。說起國產手機,我們想起來的是瑕疵,說起讓我們引以為豪的瓷器,我們第一反應是工藝大不如前。
有人說,當今的中國市場精品稀缺,那什么樣的產品才能被稱之為“精品”呢?橫向對比國外的精品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以大家熟知的瑞士手表為例,一款手表完美的呈現(xiàn)出來,需要完成1200道工序,而要精確地磨銼出一塊合格的瑞士手表,則需要的254個零件。
而意大利的手工皮鞋,從量腳、制楦、制革、裁料、縫綁、縫底、配鞋跟、修飾到保養(yǎng)的一整套手工訂制的工藝流程,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超過300多道工序精雕細酌才能完成。
實際上,精品代表的不只是產品的質量,更是一種品牌素養(yǎng),甚至是文化精神。讓我們驚喜的是,中國制造業(yè)已經開始認識到問題所在,開始重視“精品”概念。
中國制造開始發(fā)力,中國精品開始普及
前幾日,筆者有幸參有幸參觀了某家電企業(yè)相對機密的、用于專門做產品品質測試的實驗室,其中而其中一間叫做“精品工程對標室”的實驗室,令人印象深刻。
在這個實驗室中,工程師們對于所屬產品進行大量的精品測驗與精度分析。他們會把即將上市的產品進行極其細致的拆分,拆分工作會細化到每一塊電路板和每一顆螺絲釘,零件拆分完畢后,還會將不同種類的部件整齊的擺放在一起,并會從平臺、技術、核心部件、可靠性、可制造性、外觀、易用性和標準化等8大維度與標桿產品進行全面對比分析,找出產品不足,并且分析制造新的創(chuàng)新點,持續(xù)改善和提升產品力。
國產產品正在從一種量的成長,逐漸轉向了質量成長,我們開始學會去細化產品生產的工作,去精化產品生產的步奏,不再簡單的為做一件產品而產出一件產品,更多的投入,更用心的生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產品的轉變,也讓我們看到更多關于“精品”產出的希望。
同樣以上述企業(yè)為例,為了將一個電飯煲完美的呈現(xiàn)在消費者面前,工作人員會反反復復進行上千次甚至是上萬次的實驗。相關工作人員透露,為了更加精細的了解產品的品質,他們會按照對標流程,對兩款電飯煲產品分別進行拆機,并在拆機過程中,一個部件一個部件的進行分析研討。這樣精細的付出,最終讓他們的電飯煲攬獲得了包括紅點、IF等多項國際設計大獎,在部分核心技術上也實現(xiàn)了領先國際。
在這間小小的實驗室里,我看到了中國制造的匠心精神和崛起的希望。復制能力強一直是中國制造被國際詬病的主因,同時也制約了我們前進的腳步。而現(xiàn)在,隨著一批批精品工程的崛起,隨著一個個類似于美的這樣的企業(yè)出現(xiàn),隨著一批批類似于美的電飯煲這樣的精品出現(xiàn),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制造會摒除復制,向著技術超越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國產精品出現(xiàn)在消費者的視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