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金周彩電促銷魅力不再,價格戰聲勢漸弱
十一黃金周向來來被視作是家電產品的銷售旺季,商務部已經傳來捷報,稱今年“十一”期間,全國消費市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家電銷售亮點突出,智能、節能型產品受到青睞。然而記者注意到,彩電行業的銷售情況并沒有那么樂觀。
奧維云網的匯總數據顯示,十一黃金周及前后兩周電視銷售占比由2012年的14.8%,到2013年下降至13.1%,2014年則降至11.6%,而去年已經降至10.2%。今年的十一黃金周彩電促銷,遭遇了9月品牌和渠道促銷的瘋狂截流,最終呈現高開低走的態勢。
數據來源:奧維云網全渠道推總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十一促銷期銷售量為620萬臺,同比下降1.6%,銷售額216億元,同比下降12.5%。與五一的情況類似,出現了量額齊跌:五一當周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較2015年下降了27%,零售額下降達39%。4月促銷熱點多是五一彩電市場規模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樂視414、國美415、蘇寧天貓418等都提前截流消費需求。今年十一再次遭遇了這種“截流”的尷尬。
在9月上旬,各互聯網電視品牌就借“品牌日、活動日”先后開展促銷活動,打響了下半年新一輪的低價促銷戰。
PPTV“0元購”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互聯網品牌的小米、以及線上主要依附于電商平臺的傳統彩電品牌,在這一輪的促銷戰中并沒有大舉跟進。9月份的價格戰成為了互聯網品牌的獨角戲,到十一已經沒有什么痕跡。
小米在十一前夕重磅發布了新一代的電視產品,并宣布智能電視生態中包含了目前中國視頻內容三大平臺(愛奇藝、優酷、騰訊),勢要建立自己的內容優勢,在十一期間并沒有出現大幅調價行為。
傳統彩電如海信、創維、TCL、長虹等國產品牌,以及三星、LG、、索尼、夏普等外資品牌,對這一輪線上的價格戰幾乎“視而不見”,均沒有采取大幅降價措施。而線下市場,外資品牌的高端上量策略依然以傳統促銷節點為主,國產品牌也開始向高端傾斜。
外資品牌的平均價格維持在7000元以上,尺寸均價保持在100元以上。國內品牌均價維持在4000元左右,尺寸均價保持在80元左右。最終,外資品牌十一黃金周銷額份額一直保持在40%左右,而國產品牌依然在銷量規模上保持優勢。
另外,高端產品已經成為傳統促銷節點各大企業的主推產品,十一開始演變成技術產品孵化與升級的舞臺。十一首日數據顯示,智能電視達到92%的市場份額,UHD產品表現強勢,市場份額到達79%,HDR技術作為今年的新技術,市場表現搶眼,市場份額達到32%。
監測數據顯示,現階段彩電的價格段呈現回升之勢,而十一期間主流尺寸價格也開始反彈回漲。綜觀十一全渠道的動作不難發現,“瘋狂的低價讓利”不再是今年的彩電促銷的主旋律,這背后整個產業的“中年危機”,彩電行業正面臨著由單一的硬件驅動,轉向硬件、內容、生態多輪驅動的新一輪產業變革,必須要構建多條腿走路的創新能力,單純的價格戰無以為繼。
今年7、8月開始,國產彩電由于成本逼漲,開始調整市場策略,掀起一輪電視“漲價潮”。經歷了利潤下滑甚至巨虧的傳統彩電廠商,面對互聯網電視的顛覆行業的定價模式,意識到一味的價格廝殺太不值當,開始打造自主的、差異化的互聯網產品和品牌。創維的酷開獨立運營,涉足VR多條腿走路;海信VIDAA打造高端互聯網電視,定位年輕的科技;TCL也在9月底發布XESS高端品牌,以“創新+工匠”推動智能互聯。
以價格“攪局”的樂視也終于經不住巨大的成本壓力,樂視也發布公告表示,將在“9 19樂迷節”之后對第4代樂視超級電視部分機型的價格上調100-200元。小米電視掌舵人王川則直接表示“不以虧損換銷量,小米電視團隊很健康在盈利”。至此,互聯網電視的價格戰終有偃旗息鼓的意味。
但對于互聯網電視品牌而言,無論是暴風TV、PPTV,還是看尚,微鯨、風行,進入彩電市場都不過兩三年,樂視、小米雖入局稍早,但都同樣處于品牌發展的初級階段,面對同時具備技術和品牌積淀的傳統彩電對手,價格戰是最直接的進攻方式,因而下半年的購物節中(雙11、雙12)仍將有一場低價促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