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近些年來在國際商品市場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也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中國“走出去”的呼聲也越來越大,“一帶一路”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它順應這中國與歐亞各國的基礎需求,也成為了各方共贏、共同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毫不夸張的說,直接關系到這一規劃的效果。
眾所周知,實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而發展實業的根本在于企業。對于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中國來說,努力發展實業的企業,就成了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長遠意義的“支撐者”。
當前,與實體行業關系親近的工業增加值等指標,均呈一定的回落態勢。雖在合理區間,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方面,成熟的生產能力可以滿足后發國家的需要;另一方面,民族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將進一步發展壯大。應當說,中國經濟能不能平穩地駛入新常態,關鍵不在別的,就在實業發展壯大。
發展實業 為中國經濟“筑基”
實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服務性產業短期極高的回報,其連鎖反應使得經濟在轉型中節奏失衡,造成經濟空心化,一旦出現外部干擾的情況,可能會瞬間崩潰。然而,只有以實業為主,讓資金進入真正搞實業的企業,才能讓這些“空心化”的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在“走出去”的道路上立于不敗之地。
欣慰的是,在實業的道路上,我國已經開始有企業走在了前面。不少企業家對于實業的態度都十分堅定,希望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出一份力。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先生在實業的道路上已經打拼了三十四年有余,在他看來,實業之于國家,就如同土地之于農民,是基礎的基礎。李東生表示,實業是中國經濟的脊梁。中國目前在世界上已經不僅僅是擁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而已,我們已經是全球主要工業產品特別是消費產品的制造大國。中國的企業和外國在中國設立的工廠生產著全球大部分消費的產品,特別是電子家電產品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中國生產的數量占很大部分。中國是全球很重要的制造業大國,這已經成為中國特有的優勢。
過去30多年,實業在中國發展的過程當中的重要性已經充分的展示出來了,尤其是工業,給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帶來了動力。在“一帶一路”規劃逐漸發展的今天,中國經濟也將會經歷一個由大變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創新力量,更需要像TCL這樣為中國經濟發展“筑基”實業企業。
拿“心”做實業 發“力”創價值
總有人說,實業不好做,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我想說,沒有心,又哪有力去做。
相比于目前的互聯網企業,做實業似乎并沒有那么風光,甚至在走出去、產業升級等方面,甚至經常面臨著一些顯而易見的困難,不少企業家知難而退,甚至老一輩的不少掌舵人也開始了自己新的創業之路。因此,想要在這條“不歸路”上走下去,需要的就是那顆為了中國經濟騰飛而奮發圖強的“心”!曾經有人問過李東生,做實業投入那么大,劃算么?而李東生說,夢想該怎么去算?這就是“心”。在千千萬萬實業家中,正是這種“心”,才能讓他們有著比其他人更龐大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實業興國”的志向,才支撐著中國經濟一步一步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
有“心”才能發力,有力才無愧于“心”。目前的大部分實業家,都是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們對于經濟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李東生就認為,實體企業發展不僅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注重專利積累,提升產品品質及品牌附加值,同時必須大力提升基礎能力,如產品設計、品質管理、工藝水平、提高效率和降低能耗等,而且要順勢而為,努力完善產業鏈,向上游核心領域挺進,增強在產業的話語權。TCL在之前提出的“雙+”戰略,正是在這種思想下應運而生。李東生說:“‘智能+互聯網’——就是智能化的 戰略轉型,將互聯網應用的技術嵌入到我們產品當中,使它成為智能多媒體終端/智能移動通訊終端。通過這個終端,用戶可以享受到各種各樣基于互聯網的應用和服務,如:視頻點播、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社區服務等,甚至游戲、健康管理等。‘產品+服務’——以往,我們把產品銷售出去,工作就結束了。現在,我們把產品賣出去,同時也是我們下一階段業務的開始。我們通過服務平臺給用戶提供新的服務。這種過程能夠給用戶帶來新的價值,我們自身也能夠創造新的價值。”
布局國際 挑戰“一帶一路”的“大考”
中國政府這幾年通過多種方式在推動中國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特別是近年,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這和中國整個經濟發展的階段是十分吻合。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在快速的提升。
對于企業來講,“一帶一路”正是對于自身實力的一次“大考”,知道趨勢并不是一個十分難的事情,難的是如何在保證自身實業的基礎上去順應趨勢,這就不僅需要戰略眼光,同時還需要十分強橫的執行力。TCL是最早一批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1999年開始國際化的業務,在2004年并購了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和阿卡特手機業務,加快了其全球化的布局,也創造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上的一個里程碑。經過10多年的發展,TCL目前海外幾乎布局了所有產品的生產、產業鏈和營銷服務網絡。去年,得益于“雙+”戰略,TCL一千億元的銷售額當中將近470億是來自海外市場的。海外業務已經成為其重要的業務部分。 “國家在這一個階段適時的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這是通過我們國家經濟戰略的轉型,通過“一路一帶”戰略在沿路沿帶的國家推進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李東生坦言:“|我們國家領導人出訪幾乎都把中國經濟國際化,中國企業國際化作為中國政府重要的目標。通過中國企業的走出去能夠擴大中國經濟的影響力,也能夠造福當地的經濟和社會,這給我們企業發展創造很好的條件。我們按照國家一帶一路布局,加快了相應國家地區的業務開通。今年我們把印度市場、中東、北非、拉美市場作為業務擴展的重點。我們認為市場潛力是非常大的。早做布局能夠為未來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實業興國之“心”+創新之“力”+國際化之“局”,契合其三者之能量,TCL才能在實業的道路上越走越大,越走越強。“一帶一路”的布局中,像TCL這種注重于實業又有創新之心的企業必須要有更多。挺起中國經濟脊梁不是一朝一夕,但是李東生堅持下來了,而這個堅持,也注定了未來的路不會平坦。挑戰是值得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只要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越來越多,相信未來中國經濟的騰飛,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