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創業大潮下,新的明星創業項目不斷涌現,再加上明星人物的加持,很多行業的創業熱情被點燃。以9月16日為例,優酷和愛奇藝的兩位VP先后宣布離職,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奇葩說》出品人馬東自立門戶的傳聞坐實。
智能 家居 作為創業大潮中地位略顯尷尬的一個分支,經歷過最好的時代,也遭遇過暴露在聚光燈下的尷尬。
“過載”的智能 家居
如今,智能 家居 的概念盡人皆知,各項數據都指向智能 家居 的市場空間巨大。去年以來,互聯網大咖和傳統家電巨頭密集進入。去年1月份,谷歌以32億美元天價收購Nest;12月,小米戰略投資美的12.66億元,在智能 家居 及其生態鏈、移動互聯網業務領域深度合作。今年1月,海爾、魅族和阿里宣布合作,三方共同開發互聯協議;4月,TCL與騰訊、未來電視達成資源整合協議。
但廣闊的市場前景,掩蓋不了國內智能 家居 的“過載”問題。
國內的智能 家居 ,因為有相對成熟的市場作為參照,最初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時候,就幾乎是全面開花的局面,短時間內各品牌的智能路由器、智能插座、智能攝像頭此起彼伏、層出不窮。但直到2014年,智能 家居 的概念才逐漸從圈內專業人士向大眾普及,開發者和用戶市場教育間的斷層過大,使得尚處在初始階段的智能 家居 便遇到發展紅海。作為這些參與企業的參照體系,美國有28%的人已經擁有某種智能 家居 產品,而中國這一數據還不到5%。所以,開發者抱著市場占有率超過1/4的標準,去開拓擁有率不到1/20的市場,目標和方法自然就會脫節。
關于萬億級市場的說法,從智能 家居 走入大眾視野的第一天就冒了出來,作為重要參與方的互聯網公司,把互聯網思維和第一生存信條“馬太效應”也帶進了智能 家居 ,精力大多集中于市場地位的爭奪,幾乎沒辦法進行用戶教育,過早地將智能 家居 市場帶入平臺之爭。談必言生態之戰,BAT、京東和以硬件品牌商為代表的聯想、海爾、小米、三星等都開始打造自身的生態系統。
然而,淺層的用戶教育,加上市場缺乏本應有的引導和培育,目前的智能 家居 發展,顯然承載了過多的平臺野望。以智能 家居 運轉的基礎——信息共通為例,不同品牌之間,系統難以兼容,數據更是沒有打通,產品很難做到真正的智能,更別說圍繞產品體驗問題來滿足用戶需求。
空中樓閣的起舞
智能 家居 的外延十分寬泛,也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很多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公司在做硬件時,過于強調互聯網思維,甚至是摒棄產品的本身屬性,只是在產品之上加了虛假的智能外衣,產品屬性的改善過度依賴操作的實現,也就是所謂的為了智能而智能。而強調平臺的互聯網巨頭,則陷入動輒幾十家、上百家產業鏈上的企業被動整合之中,加上都有各自的想法,協議接口并不統一,并不開放,智能 家居 的碎片化非常嚴重。
對用戶而言,想要使用多個智能 家居 設備就必須要安裝多個APP,分別進行控制和管理,非但不便于實際操作,反而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另外,不少智能 家居 設備刻意強調智能屬性,造成使用操作比較復雜,功能不切合需求、交互設計缺乏人性化的、沒有擊中用戶痛點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學習成本。
而脫離產品本質屬性的改善,產業鏈體系建設的被冷落,造成對產品整合十分敏感的智能 家居 ,遇到了嚴重的費用高企問題。且不說蓋茨的智能豪宅,鋪設成本近1億美元,一般的產品加上智能的帽子,其價格就可能翻倍,掃地機器人1500元、智能音響500元、智能馬桶2000元、智能燈泡100元等等。這其中有趁火打劫的不義之舉,更多的是產業體系的不健全所致。
智能 家居 更需要的是減法
說到底,智能 家居 是培養用戶新的消費習慣,技術上的變革性突破可能不太顯示,而想要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其根本途徑在于產品創新。哪怕是微小的創新,只要可以直接改善生活品質,能夠直觀感受到,就會獲得認可。真正暢銷的 家居 產品,往往是順應“用戶”的習慣,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漸進式的改變、完善產品。
智能 家居 固然需要大的平臺,但當下更需要的是接地氣的技術打磨。
以空氣凈化來看,需求場景豐富,潛在用戶數量驚人,尤其是較低普及率預示著空氣凈化的廣闊市場前景。而傳統空氣凈化器效能的不足,新風系統昂貴和浪費,普通人的空氣凈化成了昂貴的需求。在這方面,有一家傳統企業布雷爾利推出“呼呼”門智能入戶凈化系統,不像其他給智能空氣凈化器加諸過多意涵的思路,用做減法的方式把新風系統與防盜門結合,從技術上打磨智能 家居 產品。
與傳統新風系統相比,“呼呼”門智能入戶凈化系統不但具有幾乎相同的空氣凈化效果,而且通過高效的空間匹配,避免嚴重的浪費的同時,獲得明顯的價格優勢。“呼呼”門將新風系統內植入到入戶門下部,合理利用門體的結構空間,不占用室內任何空間,加上低能耗的特點,使得一個具有空氣凈化功能、甲級防盜門的“呼呼”門僅需要傳統新風系統的1/10。
就產品本身而言,“呼呼”門的突破性產出不多,但是微小的創新,將入戶與霧霾熱點結合,專注接地氣的技術打磨,將不必要的 家居 擺設(凈化器)整合到防盜門中,本身就是一個漂亮的“減法”。
放諸更宏觀的層面,一開始就打出的平臺牌,大抵都會陷入以平臺帶動產業鏈整合的沉重且虛渺的市場進程。智能 家居 更需要的是減法,通過接地氣的技術打磨的累計走向整合,才是更為順暢的思路,做一個簡單的打動消費者的產品可能才是致勝絕招,也更能為初創者帶來效益。